我個人這幾年,一直在研究臨終正念的問題,當然我的主要思想來自於《彌陀要解》,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我發覺《彌陀要解》裡面,他對於正念,蕅益大師,我把他整個《彌陀要解》,經過反反復復地研究,我覺得老人家是提出了四個重點,我願意提供出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淨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你看《彌陀要解》中,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可以被取代的!
臨終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擊,內憂外患,你不可能再觀想、觀像。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學,最後一定要念十句佛號做收尾,這個觀念太重要了!因為它是你的根本法門,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的聖號——這個音聲產生一個良好的互動。
當然這是一種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這個音聲,你才可以在臨終的時候,讓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起來,叫一念提起,萬緣放下。
你憑什麼能夠讓佛號這個音聲能夠運轉、提起呢?
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就跟它建立一種皈依的心情。
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來說,佛號是不能取代的。
我們相信我們是生死業障凡夫,我們自己沒辦法去處理臨終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們,這個時候,你才會對佛號產生一種皈依的心情。
淨土宗,剛開始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可能會有人幫你助念,但是這不算數,別人念的都不算數。
當這個音聲進入到你的耳朵、傳達到你內心的時候,你聽到這個音聲,你自己要讓音聲在心中轉動起來,這個才算!
你有諸多的妄想,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一般正常人會回憶過去,你過去從小到大,你可能忘記的事情,都像放電影一樣會放出來。
這個時候這些影像會不斷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這個時候是百感交集,瞬間回憶你的一生。這個時候,佛號的聲音進來以後,是不是會讓你馬上醒過來,然後讓佛號在心中運轉,這是第一個觀念提起佛號,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必須跟佛號建立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互動。當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你隨時能夠產生皈依的心情,這是臨終正念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讓佛號在心中運轉起來。
所以當我們做完功課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它會歸到這句佛號裡面,這是第一個重點。
臨終的時候,在《唯識學》上說,一個臨命終的人,他會快速地看到,他從小到大做過的事情,好事、壞事都會現前。只要你念頭一動,你就完了!你就陷進去被業力牽著走。
所以我們如何面對我們今生的因緣,然後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來面目,所謂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根本安住處,你要訓練經常把生命歸零,從生命的原點來面對人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反正你只有兩個選擇:
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後無奈地面對無,就是從有的角度來面對空?還是從空的角度來面對有?
站在有的角度,你遲早會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人生是很無奈的。
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我本來就沒有,但是我還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緣。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兩塊:一個空、一個有,看你要站在哪一邊。
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對我們的開示,就是說,我們應該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
這樣子的訓練,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管有什麼樣的因緣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隨境轉。
(二)安住空性
除了提起佛號,記得安住空性,不斷地提醒你自己:
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好的沒有,壞的也沒有。
過去的業力、過去的共業成熟,身為佛陀也沒辦法。
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臨終要自在,你要不受業力的干擾,你只有找到你過去的根本,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原來是怎麼回事。
諸位!你還沒有來投胎之前,你是怎麼回事?這個是很重要的課題。
你沒有辦法瞭解你的過去,你就離不開業力了,業力不會放過你的。
業力會讓你高興,你就得高興,它釋放一個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興了;它要你痛苦,它釋放一個所緣境,你就痛苦了。
安住空性
蕅益大師其實是強調禪淨雙修的,因為他老人家對於《楞嚴經》是很重視的。
整部十卷《楞嚴經》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訴我們要安住空性。
因為我們在修學當中,會受到很多外在環境的刺激,當然這個外在環境,都是我們業力所變現的。所以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很容易退失我們的善根,所謂的退轉。
《楞嚴經》要我們不迷、不取、不動,就是你要觀想,其實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敗得失,這些如夢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來的東西,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是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我們就沒辦法去掌握我們的未來。
其實過去、現在、未來,人生這三塊因緣:
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未來的因緣,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嚴經》里是很重視你的過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過去,你就沒辦法面對你的現在;你沒辦法面對現在,就沒辦法去創造未來,這三個是互動的。
《楞嚴經》認為一個人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忘掉我們過去從什麼地方來,忘失來時路。我們太在乎現在的因緣,太在乎現在了!其實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
《楞嚴經》以水泡的思想,比喻說你是在大海裡面,我們過去生曾經造過什麼業力,然後這個業力去碰撞到石頭,然後創造一個水泡出來,這個水泡當然它會創造出來,它有一天也會消失掉。那麼我們太在乎現前的成敗得失,就忘掉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當然也就沒辦法去引導我們將往哪裡而去。
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將往哪裡而去了。
《楞嚴經》一再告訴我們:
我們從空性而來,這個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說,你本來有身心世界,你本來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你本來有一個很成功的事業,你本來是有的,然後你修空觀,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這個意思啦!
而是你本來是沒有的,它是從根本上去觀空:你本來是沒有的,是因緣把它創造出來的,是因為你一種業力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等到這個能量釋放完的時候,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人生是沒有開始的。這種觀念你沒辦法去體驗,你的心就一直在動,因為因緣會不斷地刺激你。
菩薩的安住是很重要的!
我們造了很多的業,所以我們才來投胎的,是這樣子的。
我們不是沒有事情就來投胎,不是!在座的諸位!
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心甘情願而來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而來,我們是由業力的推動而來的。
我們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業力這樣子推動——業力吹識入胞胎,就是業力一吹,你的神識就把你吹到你的父母親的父精母血里去投胎了。
所以我們是沒辦法做主的,我們是造了很多的業力,這個業力成熟了,就只好來投胎了,這表示我們人是做不了主的。
—淨界法師 為往生做準備
本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