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註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代在寫文章,第一段通常就是開宗明義,所以第一段其實是最重要的,因此它在第一段就講「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就是道德經的道,
「非常道」中的「道」講的是天道,所以道德經這本書是在講述天道,而不是一般的人間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中所用到的「名」這個字,只是借用這個字而已,不是一般我們在講的名字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它借用名這個字的目的在後面的這兩句話,其實道德經整個最重要在講的就是無名跟有名,
它說有一個叫做「無名」的東西,創立了天地,
有一個叫做「有名」的東西生出了萬物,表示無名跟有名這兩個東西,應該是個很大很強的能量,
「無名」這東西既然能夠創立天地,表示如果你能夠得到「無名」這東西的話,你就能夠與天地同壽,你就能永生不死,
「有名」是萬物之母,如果你能夠得到「有名」,你就能夠生生不息,你就能長生不老,
所以「無名」跟「有名」這兩個能量如果你能獲得,那麼你就修道成功了。
故常無欲以觀其玅,常有欲以觀其徼
那要怎樣得到呢?後面的兩句就是告訴你修道的法門,講的就是你要去了解「有名」跟「無名」的話,
你就要進入無意念的狀態,所有的修道者不論是哪個宗派,最後都是為了要修持這個境界,當然身為人要進入完全無意念的狀態,就得要先做到定、靜、慧,也要去除貪、嗔、痴,才能夠進入無意念的狀態,當你進入了無意念的狀態,
你就要去「觀」,觀這個字在此可以解釋為領悟、體會,這樣你才能了解到「無名」跟「有名」的奧妙,「無名」跟「有名」這兩股能量就能進入你的身體中,
當你了解了「無名」跟「有名」的奧妙之後,你就要「常有欲」,用你的意念將這兩股力量對你的身體徹底改造,徹底改造之後你就能夠修成正果,就能夠飛天遁地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玅之門
「此兩者」,指的就是「無名」跟「有名」這兩個能量,
「同出而異名」是同樣由天道而來,就是道德經的道,只是兩股不同的能量,所以名字不同,
「同謂之玄」就是這兩股能量,它是最玄妙的東西,
「玄之又玄」玄妙到什麼程度?玄妙到非常玄妙的地步,意思就是無法用言語去形容出來,雖然無法形容,但是它是「眾玅之門」,也就是萬法之門,一切修道的最高法門,也可以說是不二法門。
因此道德經在前面幾句已經把整個修道的法門都解說完了,後面的部分都是在教你如何去做到這些,
而且道德經的修道法門很單純,它只是希望你可以練到無意識的狀態,那時候很自然的你就能夠體會到在天地宇宙間的這兩股「無名」及「有名」的能量,
其實這「無名」在道家來講就是無極之炁,
「有名」也就是太極之炁,
而這兩股能量從何而來?就是由天道而來的,所以你當然就得要先去了解,什麼叫做「天道」?
「天道」在講的是什麼?你如果要上窺「天道」,就得先要做到什麼程度?
這部分後面都有解釋。這兩股能量就是最奧妙的東西,是一切修道的法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部分是要大家澄清一個概念,「天下皆知」叫做「人間道」,人間道認為它是美好的,如果牴觸、違背天道,那它就不是美好的,人間道認為它是善的,如果他牴觸、違背天道,那它就不是善的,所以修道者要以天道為基礎,你要知道天道的修持的話,第一個,它有六大法則,你要先了解。
故有無相生
它說有跟無是互相生成的,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注重「有」,而把「無」給忽略掉了,
所以它後面有舉了很多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就像杯子,如果沒有中間的空洞,那你就無法裝水,以人來說,
如果你的元神不見了,你這個人就會沒有意識,昏迷不醒,但不代表你會死掉,只是會變成植物人罷了,
所以「有無相生」是在告訴我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利用」這個辭就是從這裡而來的,越好的「有」只是可以讓「無」更好用而已,
但是如果「有」本身不好,那麼「無」的部分也就不太好用了,因此身為一個修道的人,如果你的身體不太健康,你的思想不夠純正,就會很難修道,也就是如果你的身體很虛弱,那麼很難修道,因為你的「有」太弱了,所以你的「無」很難可以修得起來,所以很多修道法門雖然很注重要修持慈悲心、平等心,去除貪、嗔、痴,
希望你的「有」能夠好好的去「利」,卻沒有用到「無」,還是沒有用,
這裡說的「無」指的是元神,
而「有」則包含肉體及識神,而識神有的七情六慾也會嚴重影響肉身,
因此去除貪、嗔、痴也是「有」的部分的修持,所以修道的第一個法則是「有」跟「無」要同時修持,身體健康也包含其內,因為如果身體太弱,是無法修成正果的。
難易相成
道德經的後面有一句話叫做「大器晚成」,就是告訴我們,你要修成「大器」,也就是你要修成正果,不是一天就可以達到,你要很晚才能修成功,甚至你的元神可能要修持好幾世才能修成功,所以修道要修成正果是很難的,
但是太上道祖告訴我們其實沒有這麼的難,因為「難易」是互相形成的,怎樣互相形成呢?後面有解釋,
像台灣有許多巨大的神木,其實他剛開始的時候也只是「生於毫末」,它剛開始的時候也只是由兩個葉子開始長成的,但是它一天長一點點,過個十年可能就有一個人那麼大了,三十年後可能就有兩三樓高了,三千年後當然就修成正果(長大成神木的等級),
這就是告訴我們,其實修道只有一個原則,就是很認真,一步一腳印的天天修,
所以它又舉了兩個例子,叫做「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所以修道的第二個法則,很多人就是被這個法則打敗,常常都是初一十五才修,如果這樣其實很難修成正果,
所以修道的竅門不難,只是要天天修而已,你就能夠修成正果,你就能夠「大器晚成」,這就叫做「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長」在後面有講「天長地久」,
天為什麼能夠那麼長?地為什麼可以那麼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也就是它沒有私心,也就是大公無私,
如果你能夠做到大公無私,你就能夠「長」,
如果你有了私心,那麼你就會「短」,
所以修道者在道德經來說,修道是出世,但是你的行為是入世,因為我們每天都會跟人接觸,是一種入世的行為,
如果你的行為私心很重,那就很難修成正果,所以修道者要大公無私,這樣你才能吸納天地之炁。
高下相傾
「高」指的就是高高在上,高的東西再怎麼高,最後都會倒下來,倒在最低的地方,叫做「高下相傾」,
「高」指的就是太過爭名,其實一個修道者,在修道飛天遁地以前,就會先練成神通,很多人在神通以後,就忘了自己是誰了,以為他已經比神明還偉大了,這樣他就糟糕了,因為他從此就會倒下來,他就無法再精進了,
所以一位修道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謙虛之心,要能不自滿,要能覺知自己越修越渺小,
所以修道的這六大法則,只要你違背了其中一個法則,你就無法修成正果,
其實這裡面在講的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修到無意念的境界,如果你今天念念不忘名聲,念念不忘私心,你想你能修行嗎?
音聲相和
「音」指的是發音,
「聲」指的是迴聲,
就像我們去山上的時候,當你對著山谷大喊”王八蛋”,那麼回應給你的就會是”王八蛋”,如果你喊”我愛你”,那麼回應給你的就會是”我愛你”,這是告訴我們,你發出了怎樣的音,就會得到怎樣的回聲,所以「音聲」是「相和」的,也就是說你的行為舉止,
如果你很臭屁,那麼人家就會比你更臭屁,如果你很謙虛,別人回應給你的就會更謙虛,你如果對人怒目相視,搞不好還會被痛打一頓,所以它告訴修道者「音聲相和」的概念,就是後面也有說的「若畏四鄰,如履薄冰」就是這個道理。
前後相隨
修道不可以自以為是,就像今日我在解說的時候,各位認為我是你們的前賢,你們是我的後輩,但是也許有一天你領悟道德經的時候,你會發現我這裡講解的某一段不太理想,請你們一定要告訴我,那時候你就變成我的前賢,我就是你的後輩,叫做「前後相隨」,
所以道德經沒有所謂的名師,有了”名師”這個說法,就違背了「高下相傾」,違背了「前後相隨」,這就是修道的六大法則。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指的就是修道有成,修成正果的人,所以他們在處理事情是「處無為之事」,他不會刻意去做一些有為的行為,叫做「無為之事」,
因為聖人已經修成正果了,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自然符合天道,人家都會當作一種標竿,所以他是「行不言之教」,就是要以身作則。
萬物作焉而不辭
因為道德經是入世的行為法門,所以對於萬物反而要有所作為,
像我們現在都是在摧殘萬物,像是工業污染、環境污染,這樣就違背了天道,所以現代人很難修成正果,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你如果違背「萬物作焉而不辭」這個原則的話,有一天地球就會反撲,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所有的萬物既然已經生長在這裡了,你就要去幫助它,對它有所作為,不能夠推卸責任。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但是你也要能夠「生而不有」,你把它生出來之後,不可以把它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你對它有作為了,不可以仗勢,
像身為父母對小孩也一樣,你生了他不可以據為己有,因為他是自己另外一個生命,他要走自己的路,
「為而不恃」就是你教育了他,或是讓他得到教育,不可以因為這樣就仗勢要小孩子都聽自己的,這樣就違反了道德經。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最後也是最難做到的叫做「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裡面講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功成身退,就是說當有一天你已經成功了,不管你是做哪件事情,你要懂得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為你做成功了而且還不居功,其實大家都心裡有數,反而會對你念念不忘,而這個功德也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其實修天道就是在講這件事情。
第一個就是你要修天道,人間道如果違背天道,你要依天道而行,不能照人間道,
第二個就是這六大法則如果你違背其中一個,大概就無法修成正果,修成正果以後,要曉得你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且要能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要做到這樣的程度,你才真正的叫做聖人,聖人指的不是至聖先師,因為那時後孔子還是他的後輩。
不尚賢,使民不爭
接下來再講的是人間道跟天道衝突的地方,以前的「賢」這個字,在現代來講叫做「名」,所以這句話應該講不崇尚虛名,這樣大家就不會爭名,不爭名就不會產生怨尤、衝突,
但是現在的時代教我們,你沒有名氣的話,你就沒有權力,就沒有MONEY,就沒有天下,那叫人間道,天道剛好相反,這是衝突的地方,
所以人處在人間道,但是又要修天道,如何去調解,就看個人的看法了!
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你要修天道,就不能夠去爭名,不能夠崇尚名聲,這樣跟著你修道的這群人,就不會去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難得之貨指的就是珍珠、瑪瑙、黃金、鑽石這些很難能夠得到的東西,不是民生必需品,道德經講的是,民生必需品一定要充分供應,但是要修道就不要去追求難得之貨,這樣大家就不會去偷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你只要不要有很大的慾望,這樣你的心就不會亂,這三個剛好是跟人間道相反,所以它必須提出來,但是它只是針對天道與人間道的衝突說明,並沒有說哪個是對哪個是錯。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所以當你修成正果以後,當你要治理國家也好,人民也好,你的信徒也好,你要讓他的心非常謙虛,他就不會去爭名奪利,要讓他的肚子真的有東西,讓他學問非常好,
道德經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而且學識非常好,這樣你才能修成正果,
「弱其志」就是要讓你不會去爭強鬥勝,
「志」指的不是志向,而是不要去爭強鬥勝,
「強其骨」指的是你的身體如果不好,就沒辦法「有無相生」,也就無法修道,
「常使民無知無欲」指的是要讓百姓不去爭名,
「無知」指的不是讓他們沒有學問,「無欲」相應前面說的「不見可欲」,這樣人民就不會想要出鋒頭。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那麼那些想要爭強出鋒頭的人就會沒有作為了,這樣才叫做無為,
你要先做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做到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也,以後就無為了,什麼都不用作了,
因為大家都各自過各的,也都會過得很好,那麼就可以治理得很好了。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天道是非常光明,非常明亮,而且永遠存在的,
「沖」指的是光明,天道是你去用它,永遠也用不完,
「不盈」指的是永遠用不完,這裡只是在回應前面說的「無名」跟「有名」都是由天道而來的,
「無名」跟「有名」這兩個東西,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同樣道理,天道是非常光明而且明亮的東西,你用它的時候會發覺它是永遠用不完的。
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
天道深不見底,是一切萬物的宗主,天道可以做到什麼事呢?
天下最利最銳的東西,它都可以把它磨平,再紛亂的東西,用天道來解決,都可以讓它條條有理,天道不是高高在上,最光明正大的,天道與它同在,反過來講,最低下的,天道也與它同在,所以天道是無所不在的,天道精湛的程度,你會感覺到它的存在,
只要你有去修道,你就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是反問法,太上道祖說他不知道天道是誰的兒子,象帝指的是五象大帝,以當時來說,自有天地以來就有東西南北中這五象的大帝,但是天道在象帝存在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就是告訴我們:
天道是最先存在的,先有天道才有其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接下來是說明「長短相形」的道理,天地是沒有仁慈的,把天下萬物都當作芻狗一樣看待,
芻狗就是在迎神明的時候,綁在周邊的一條一條的高錢,稱為芻狗,那個是用完之後就會丟掉的東西,
這樣說起來好像很沒道理,其實這樣是對的,這叫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萬物本來就是互相競爭的,而且有食物鏈的存在,如果滅亡就滅亡了,天地不會因此而特別去幫助你,像我們現在都會去保護一些絶種的動物,以道德經來說,這是錯誤的,應該滅亡的就要讓它滅亡,對天地來講,它是這樣運轉的。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同樣道理,一位聖人要做到「長短相形」,
就要對百姓當作芻狗一樣,但這裡指的不是用完就丟掉,而是不可以對某人特別有私心,
這有時候也違背了許多宗教的說法,像是放生這樣的行為,以道德經來講是不贊同的,因為本來這些東西就是在野外,你為了放生,就會有人去把它抓來,可能你抓一百隻已經死掉九十隻了,你把它養了一陣子之後再拿去放生,因為生活的巨大改變,回到野外之後,求生的能力也下降了,十隻回到野外可能只剩下一隻可以存活,
所以一位修道者不可以對特定的某人仁慈,要一視同仁、大公無私,當然對一般人來說,通常都會對自己人比較好,不過這就違背了道德經,
這裡的「不仁」是為了「大仁」,後面還有解釋為什麼要不仁,就是為了「大仁」,
對每一個人都公平,就是最好的慈悲,
後面有很多的解釋,這邊只是提到一個概念,天地是不仁的,身為修道者要修成正果也要這樣做,這樣才能大公無私。
芻狗示意圖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天地之間是一個類似風箱的存在,橐籥就是風箱,
風箱是有往覆運動,而且是有正有負,有陰有陽。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這個風箱,它在動的這個氣,是虛的,就是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見的,但是它是存在的,而且是直直的在做一個往覆運動,
你越能夠用到它,它就會越跑出來,這個天地之間的往覆運動,要怎樣去解釋它其實很困難,但是你只要能修到「守中」的時候,你就能夠體會,
至於「守中」是在告訴我們,人是陰陽各半,
「中」指的是中性,就是修行的時候要注意陰陽調和,當然如果以非修道的角度來看,也是可以理解為中庸之道,
其實天地之間以我們目前的理解,至少有一個叫做年軌,有一個叫做日軌的東西,這都是跟著在運行,所以一個修道者要去考量,像農曆的六月是純陽,而十二月是純陰,所以你在六月的時候修道,跟在十二月的時候修道要有所不同,
在六月的時候你會受到年晷的至陽之氣影響,在十二月修道時,就會受到年晷的至陰之氣影響,不過如果你一年十二個月都在修道,那麼就可以互相抵沖,而不會有過陰或是過陽的問題了,再來配合日晷的部分,子時、午時是屬於陰陽參半的時辰,而卯時(5:00-7:00)就是屬於至陽之時,酉時是屬於至陰之時,
所以你在六月的時候就盡量要在酉時(17:00-19:00)靜坐,這樣比較能陰陽調和,
反過來說,在十二月的時候,就應該盡量在卯時(5:00-7:00)靜坐,因此修道是跟天地都有關聯的,既然要修道就都要知道這些,因為它是天道的一部分,你要去了解才有辦法修。
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接下來講的是元神,
在道德經裡面不是稱為元神,它稱為「谷神」,
太上道祖告訴我們的一個概念就是,元神是不會死的,元神是不生不滅,會輪迴轉世,也因為它不生不滅,所以是我們肉身最玄奧的母體,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個「有」,其實是不太有用的,
「無」的部分才是真正有用的部分,因為它是我們的母體,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谷神既然不會死,是我們的母體,那麼它就會從我們身上的某個門戶出入,它出入的門戶,
太上道祖把它稱為「天地根」,每個宗教的稱呼不同,一貫道稱為「玄關竅」,佛教稱為「正法眼藏」,
這個地方位於我們兩眼眉毛的中間,如果你看過骷髏頭,就會看到在這個地方有一個極小的洞,這就是我們元神出入的地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元神是一直存在我們的身體裡,只要你能夠去用它,就會越用越厲害,用到最後,剛開始是先「神通」,先「神人合一」,到最後就可以成為陸地神仙,就能升天遁地。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之所以可以長久,就是因為它不會自己去生東西出來,所以它就能夠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所以一個聖人對於自己的事情,要最後考慮,要先考慮別人的立場,只要你不擔心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反而會存在,因為人家不會去傷你,你如果能夠大公無私,反而是最好的私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接下來是在解說天道是什麼?
太上道祖以水來比喻,因為萬物都要用到水,農田一個月沒有水就會裂開,人一星期不喝水就會死亡,地如果幾十年沒有水就會變成沙漠,可是水從來也不會說那都是它的功勞,這邊要強調的是「不爭」這兩個字,
「水善利萬物」可以說是「和其光」的應和,
而「處眾人之所惡」就是「同其塵」相同的意思,
像廁所都是水在沖,臭水溝也都是水在沖,可是水不會說它討厭這些所以不去,因此如果你能夠做到水這麼好就可以接近天道,雖然不是天道,但是至少可以上窺天道,也就能成仙成佛,
你能夠對大家都很好,對大家都有利,能夠幫助別人而不爭,人家都不願去做的你都願意去做,這樣你就接近天道了。
居善地
以人來說要如何做到接近天道?接下來就是人的修持原則,
第一個是「居善地」,為什麼要「居善地」?因為對一個修道者來說住的地方非常重要,
其實不要說修道了,孟母為什麼要三遷?是為了她的兒子,也因此才能夠成就孟子,孟母如果當初沒有三度遷移居住地,那麼也許現在就沒有孟子的成就了,這是同樣的道理,不過我們現代人好像把這些都給忽略了,古代人非常在意這些東西,所以為什麼中國一直以來風水學都這麼都興盛發達,如果以大宏觀來講現在的世界,如果你住在美國,跟住在中國、台灣或是北韓,是不是差很遠?住在美國可能基本上過的生活比我們稍好一點,住在中國因為是共產國家,所以自由就少很多,住在北韓可能日子就更苦,以小宏觀來說現實面你住的地方,就是風水,以及左鄰右舍好不好相處,都影響很大,現代人往往都忽略了這些東西,
但是以天道來說,它第一個卻是在講這個,這些排序是有意義的,「居善地」排在第一個,表示這是最重要的東西。
心善淵
因為你「居善地」之後,你才有辦法作到「心善淵」,
如果今天你住在中國大陸,每天鉤心鬥角都來不及了,怎麼有時間修道?如果你今天住在北韓,鬥爭都來不及了,怎麼去修道?所以環境是很重要的,這樣你才能夠有那個心情、心力,也可以說是有那個環境去修行,那麼要修到什麼程度呢?
就是「善淵」,「善淵」就是不動如山,這個講起來很簡單,作起來其實很難,古人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那麼你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思考得很周到,不會太過浮躁,你很多的想法就會改變。
與善仁,言善信
給予的時候要以人為本,要有慈悲之心,
作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信用,以天道來說它是第三、四個順序,
你要先「居善地,心善淵」以後,才來做「與善仁,言善信」。
因為「與善仁,言善信」的部分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所以就不多做註解了。
政善治
道德經其實是「有為」而不是「無為」,大家都把它弄錯了,它是先「有為」,然後「無為」,「有為」是說一個修道者要能夠「政善治」,古代沒有像現在三百六十五行,古代只有士農工商,所以一般來說所謂的出人頭地就是指當官,這邊就是在說,如果你做官,你就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好,以現代人來說,不論你做哪一行,都要盡心盡力做到最好,當老師就要把學生教到最好的程度,要盡心盡力去教,當一個財務人員,就要把帳務算得清清楚楚,絲毫不茍,這樣就是「政善治」,所以道德經其實是非常有為。
事善能
那麼為了要做到這樣,你就得要「事善能」,就是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要學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要通通學會,不能學半調子就去做,結果害了人家。
動善時
這是為什麼中國有通書,不論是入宅、安祖先牌位、安神位、起碁動土、開市、開光等等,都要擇日擇時,時辰是很重要的,因為前面有說過了「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它是一直在往覆運動,這裡面有五大氣,有陽氣、陰氣、福氣、平氣、煞氣,所以有冲煞,萬一你被沖煞到,那個天地之氣是很可怕的,因為它的能量很強,所以要懂得「動善時」,現代的人忽略這一點其實是不好的,很危險,所以這些都是天道的一部分。
夫唯不爭,故無尤
接下來還是再次強調「夫唯不爭,故無尤」,所以只要做到這八項法則,你就接近天道了。所以道德經的整個內容其實是環環相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當你很有學問的時候,就會容易驕矜自滿,這樣就無法長久,今天你有一個很厲害的武器,就會容易去挑釁人家,這樣就無法保有很久,所以在後面有說到,勇者都容易先死,第一個死的往往都是勇者。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你有再多的金銀財寶,死了也無法帶走,
因為富貴而表現得很驕傲,那麼你就容易會倒楣。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天道就是功成之後自己要知道身退,我們看歷代功成身退的人,現在大家都歌功頌德,功成不身退的,反而都成不死老賊,所以這是天道一個很重要的法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再來解說的是你要修天道,有哪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營」也就是元神,
「魄」就是人,也可以說是識神及肉身,
「抱一」就是合一,
「載」就是讓的意思,
簡單說就是讓自己可以神人合一,
如果可以一直保持神人合一,都不會分離,這樣你就可以神通了,就是你的元身跟肉身可以隨時隨地都是合一的,
所以神通在道德經來講,只是第一階段。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第二階段就是你要讓「無名」跟「有名」的這兩股能量很自然柔和的到你身體裡面,也就是你的身體對這兩股能量已經不會有阻抗了,
剛開始靜坐的時候因為人體的阻抗很大,氣場進來的時候只能在表面,所以會感覺臉會麻麻的,感覺好像淋雨一樣,但是氣只能在表面無法進入身體裡,接下來可以接受更強的氣的時候,就會感覺這個氣在你的身體表面跳,然後就是變成肉會感覺在跳,表示氣有比較進入身體裡面了,再來就會感覺自己像是坐在江河裡面,而且身體會感覺不斷的熱起來,
「能嬰兒乎」指的就是像嬰兒哭了一整天卻不會沙啞,因為他是用丹田的力量,嬰兒指的還有另外一點很重要,就是歡喜心,這樣你就能夠修到第二個階段,就是說當你能夠神通之後,天地之間的氣還能很自然柔和的流入你身體裡,而且還能隨時有著歡喜心,到了這個階段,其實你已經差不多萬物不侵了,就是道德經後面有說的,連老虎都無法咬你。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覽」指的就是雜念,你能夠把你所有的雜念全部清除,
「能無疵乎」指的是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毫無瑕疵,就是我們之前講的無意識界,不是無意念,如果你能夠進入無意識界,那麼你就可以進入先天神界了,在佛教稱為如來界。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但是你的肉身還存在的時候,你要怎麼做呢?
這裡連你該怎麼做事情都有解說,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你在疼愛你的人民,治理你的國家,能不能做到「無為」的境界。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指四大天門,也就是眼耳鼻口,
「能為雌乎」指的是能不能非常的安靜,這樣表示你已經做到「心善淵」了。
明白四達
當你能夠神通的時候,就能夠「明白四達」,
「四達」指的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預測未來。
能無知乎
但是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講的,所以你要能不因此而隨意顯現你的智慧,如果你去顯現很高的智慧讓別人感覺的話,就會「高下相傾」。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你生了養了,包括分享這些道德經的想法,也是一種生之畜之,
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這裡多了一個「長而不宰」就是它已經成長以後,你不可以去主宰它,這樣就是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