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於自己的活法,不值得羨慕
不要把你的人生態度強加於別人
講莊子,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從容自得地游來游去,這就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是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確定的。」
莊子說:「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一開始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實際上是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才問我的呀,現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旁邊上才知道它的。」
*“安”在古漢語中,有“怎麼”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哪裡”。
莊子用這種問答方式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即我的人生與你無關,這就是莊子人生哲學的第一個觀點。
既然如此,你就不要把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強加於我。
再看一個故事。
《魯侯養鳥》
(原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西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今譯)
從前,有一隻海鳥,停落在魯國國都的城郊,魯國國君,特地把它迎接進城,在魯國的宗廟裡宴飲,為它演奏了舜帝時留傳下來的九韶的樂章,又為它備辦了牛羊豬號稱太牢的三牲讓它進餐。但是海鳥卻雙眼昏眩,心裡非常憂愁和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也不敢喝一杯湯,只過了三天就死掉了。
有一天,魯國飛來了一隻海鳥,從來沒有人見過這麼漂亮的鳥,於是魯國國君就寶貝得不得了,為它舉行國宴。
當時的國宴是鍾鳴鼎食,吃飯的時候用鼎上菜,用編鐘奏樂,結果怎麼樣?
鳥死了。
莊子說:
你們這是不把鳥當鳥啊!
把鳥當鳥應該怎樣?讓它在大自然裡吃蚯蚓、吃蟲子、吃穀物,想睡就睡,想飛就飛,而不是鍾鳴鼎食。
由此,我們可以推出莊子的另一個思想,那就是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你認為這樣非常好,那是你認為的,跟我無關。好心有時會辦壞事。
所有的活法都是平等的
《逍遙遊》
《莊子》的第一篇叫《逍遙遊》。
在《逍遙遊》開頭就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這只名叫鯤鵬的鳥,從北海起飛,扶搖直上九萬里,在海上掀起巨浪,它準備用半年時間從北海飛到南海。
它路過一片樹林,樹林裡有晏鳥雀和蟬,它們看到一隻大鳥從天空中飛過去,就笑起來了。
晏鳥雀說:哎呀,我們可飛不了那麼高,我們頂多能夠飛到樹梢上。飛不了那麼高就落下來,不是也很好嗎?
莊子說:“此大小之辯也!”
這個故事常常被理解為勵志故事,我們要向鯤鵬學習,不要學習晏鳥雀,晏鳥雀胸無大志,小富即安。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理解,鯤鵬有鯤鵬的活法,晏鳥雀也有自己的活法,有什麼不對的呢?有什麼不好呢?那莊子為什麼要嘲笑晏鳥雀?因為晏鳥雀嘲笑鯤鵬,你飛不高我們不笑你,鯤鵬飛得高,你反而笑人家,這沒道理。
莊子有個觀點叫齊物論。
齊物論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物都是平等的,沒有區別的,所有的活法都是平等的。
為什麼現在的人那麼焦慮、緊張?就是因為沒有這樣平等的觀念。
再講一個故事:
一個管祭祀的官員換上一身新衣服,戴著帽子走到豬圈。這官員對豬說:豬啊豬,你為什麼要鬱悶呢?
你很光榮啊,你被選中了呀。你要知道這三個月,我會給你吃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你的身子下面每天都會更換稻草。宰殺之前十天,我就開始齋戒了,每天香湯沐浴,最後把你莊重的放在最好的盤子裡,那上面還雕著花。豬啊豬,你死得其所啊,你還有什麼意見嗎?
對豬來說,最好的活法就是把它扔在豬圈裡吃簡單的東西,在泥巴裡打滾,它就覺得很快樂。
但是偏偏有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規範別人的人生。
生命的價值在於真實而自由
《莊子·馬蹄》裡說,馬的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餓了就吃草,渴了就喝水,高興了就撒歡。
這就是馬的真性情。可是來了個伯樂,把馬圈起來,說自己會馴馬,讓它變成世界上最強的馬。
於是開始培訓,又是釘馬掌,又是套韁繩,這馬就死了三分之一。
然後,又訓練它立正、稍息、齊步走,這馬又死了三分之一。
最後把馬馴得乖乖的,讓它幹什麼就幹什麼。
莊子說,這馬就死完了。為什麼?
因為這不是馬要的生活,馬的生活就是在大草原上,自由自在,想去哪兒去哪兒。
那麼,我們又得到什麼啟發呢?
就是生命的價值在於真實而自由,這就是莊子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