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戲劇三角
(Karpman Drama Triangle)
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斯提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發現,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三角戲劇:
首次發表於1968年,是一個用於呈現人際互動溝通方式的理論模型,
是戲劇三角形是來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認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我們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被迫扮演成三種角色,
分別是:
- 迫害者Victim
- 受害者Persecutor
- 拯救者Rescuer
而這樣的衝突關係會一再的發生,這三種角色也會經常替換。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正是運用這三個角色來解釋社會上各式各樣糾紛的形成方式。
由於非常精準有趣因此被berne 戲稱為卡普曼戲劇三角,也因此而成為它的正式名稱。
由於它可以拿來分析人際關係的紛爭原由,因此又被稱為心理學的系統思維。
【迫害者Victim】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
【受害者Persecutor】則自認自己較低下。
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
【拯救者Rescuer】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
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而這種所有關係三角戲劇有以下三個特徵:
1. 當迫害者過分地攻擊、指責,受害者過於接受攻擊和譴責,援助者過於熱心地幫助解救被害者的時候,心理戲劇便開始,這些行為便成為戲劇的內容。
2. 在很多情況下,心理戲劇是隨著三個人的角色的變換往下進展的。
3. 戲劇的當事人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再起作用,從角色中脫離出來的話,這場戲劇便可自行中止了。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的三角遊戲,是小我運作機制中最普遍的三種形式,人們的小我往往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
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很多人經常會有一種『法執』的傾向,就是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高出一等,自己的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這時,你就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隨時覺察
在靈性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能做的改變就是『覺察』,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到小我在模式中所處的角色,當我們選擇停止繼續做那個角色,那個模式對應的其他兩個角色(拯救者、迫害者)也會失去能量的牽扯,而發生轉變。
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只需要改變自己,自己變了,你和外在的關係就變了。
在這個遊戲中,其實並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
沒有什麽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心理戲劇在上演。
走出三角遊戲,做回真實的自己
這個三角遊戲是為了滿足小我被愛、被需要、被認可、被接納的渴望,當這出戲發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痛苦的強迫性重覆,就會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自虐模式,而導致心理或人格障礙。
只有當我們明白這三個角色其實都是自己時,才有可能走出這個遊戲,減少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而做回真實的自己。
覺察內心的小我
在《金剛經》中佛陀已經強調過,應該無四相,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其實對於修行者或普通人,無四相的意思都是一樣的,覺察內心的小我,別去扮演【拯救者】:
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無我相);
不要覺得對方是需要拯救的(無人相);
不要覺得眾生是低下的(無眾生相);
不要覺得拯救別人會讓自己得到什麽(無壽者相)。
人生如戲
這戲劇是出演在我們的潜意識世界中
人常常活在世間,不由自主地「過度入戲」,或被各種關係捲入到他人的悲情戲劇中,成為各種心理疾病和負面情緒的溫床。
『靈性成長』就是了解自己內心上演的種種無意識的心理戲劇,
『覺悟』,就是有能力從自己或他人的戲劇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