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
止觀是什麼意思呢?
止,梵語samatha,音譯為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觀,意為止息一切妄念,心歸於專注一境的狀態。
觀,梵語vipasyana,音譯為毘缽舍那、毘婆舍那,意為開啟正智,正確觀照諸法,而斷滅諸結煩惱。
在修習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觀」來代替「定慧」。
止觀在修學當中有二個重點:
一、發菩薩願。
《楞嚴經》在修學之前先發願,當你找到本心以後,在你修行之前要發菩薩願。
你為什麼要修行,由願來引導你修行。
當然這願是從內心發起來的,我們思惟道理,瞭解了本性以後再發動出來的。
二、正念真如。
『正念真如』是整個正修。
一切法的本性是「真如心」。
正念,是與無分別心相應的念;
明念不忘,無分別心依念而明徹,所以名為「正念」。
若不能正念真如,墮於虛妄倒亂的心行,即不能成就菩提心。
正念真如在《楞嚴經》當中是先觀察內心的真如,然後再觀察外境的真如,先觀察你這一念心是有不變的體性。
從你的心中找到不變的體性,然後再從外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十二處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相觸就產生了六種的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進入我們的心中。
這六塵、六入就會產生六識出現。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法),
整個身心世界變化當中找到外境的不變。
先找到「不變」,再去求「隨緣」
《楞嚴經》它的正念真如,其實『真如』是包括「不變」跟「隨緣」二個功能,但是主要先找到「不變」。
就是說生命是變化的,你看那波斯匿王說:我三歲時候身心世界是這樣子,二十歲的時候是很年輕,現在六十歲要衰老了。
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變化的,你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樣,前一個小時的你跟現在的你也不一樣。那我們怎麼辦呢?雲何應住呢?所以你在這變化當中,要找到一個不變的體性。
《楞嚴經》是先講到不變,然後再去求隨緣,以不變應萬變,先求不變再求隨緣,它的觀念是以不變應萬變。
《楞嚴經》的觀念,當你沒有找到不變的體性,你沒有資格談隨緣,你沒有資格!你連不變都沒有找到,你怎麼隨緣呢!
你隨緣的時候就跟著妄想走了,你沒辦法隨緣,你先找到不變以後然後先安住在不變,然後才能夠隨順因緣積功累德,這時你在隨緣的時候不隨妄轉,而你能夠轉它,不是它轉你而是你轉它,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你的心來轉外境,而不是外境來轉你。
為什麼呢?因為你找到不變的理體,這個非常重要,先找到不變的理體。
整個《楞嚴經》的關鍵,就是在扭轉我們的命運,在返妄歸真,你要讓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你要先找到那個不變的東西。
我們的生命像水流一樣,不斷的流動,但是你要把那不變的東西先找到,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下來,每一天安住個三分鐘、五分鐘……慢慢的加長。
正念真如就是不斷的去思惟觀察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然後慢慢慢慢觀察久了,你的時間慢慢的加長,你不變的力量越大,你產生扭轉生命的力量越大。
《楞嚴經》它不對治毛病的,它認為你身體健康了,你毛病自然消除掉了,妄想根本不是你的對手。
你為什麼會有黑暗?因為你沒有光明。
你找到那不變的清淨本體,妄想自然消失掉,你都不要去對治妄想。
正念真如在本經當中有很多內涵的,總而言之,就是要我們以不變應萬變,先求不變再求隨緣。
整個《楞嚴經》修學宗旨都在裡面,包括它的基礎,包括你要發願,包括應該怎麼來修學。
淨界法師
本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