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慧能
佛教常說「修行」,可是到底什麼是修行呢?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行爲。
更準確地說,是修正自己「心」的行爲,即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處事心態等,使之安住於善法,對人對事都能起正確的反應,具有慈悲與智慧。
祖師說「擔柴運水無不是道」,修行並沒有絕對的外在行爲模式。
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那是不是只要心中有佛,處處皆可修行?那我們應該怎麼去修呢?
「心中有佛」是修行的極高境界,絕不是不是口頭輕飄飄幾個字這麼簡單的。
初學者必定需要一個清淨小環境的保護和幫助,需要得到老師的指點。
可是平時上班,沒有時間常去寺院,也沒有條件接觸到出家人啊!
清淨的修學環境,不一定指地點上的,而是指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不可能天天跟出家人在一起,但是應該依止一個善知識帶領的正法團隊,它包括僧俗兩個羣體。
道場、善知識、僧團和在家學佛的人,就好比學校、校長、老師和學生一樣。
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皆是修行!
佛法是無形無相的,一個人只有通過外在種種的行爲才能詮釋出自己內心的境界,心中佛法的力量只有通過外在的身、語、意而表現出來。修心不在別處,就在每一件事、每一個境界中。
怎麼樣才知道修得比較好呢?
修行進步的判斷標準:
爲人越來越謙虛,行善越來越積極,煩惱越來越輕微,解決問題越來越果斷。
修行的功夫,不是一個人靜靜坐在屋裡能檢驗出來的,要到境界面前才能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