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
- 眼:視覺器官。
- 耳:聽覺器官。
- 鼻:嗅覺器官。
- 舌:味覺器官。
- 身:觸覺器官。
- 意:心作為感官。(可能在身體上的投射為大腦的運作)
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又稱為「六入處」。
「六境」
六根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影像。
- 聲:聲音。
- 香:香臭。
- 味:味道。
- 觸:碰觸。
- 法:訊息。
「六識」
六根接收六境,而產生六識:
- 眼根接收影像(色)而有視覺(眼識)。
- 耳根接收聲音(聲)而有聽覺(耳識)。
- 鼻根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覺(鼻識)。
- 舌根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覺(舌識)。
- 身根接收碰觸(觸)而有觸覺(身識)。
- 意根接收各種訊息(法)而有意識。
舉例來說,「眼」根接收到影像(「色」),而會有視覺(「眼識」)。
眼根、影像、視覺,三者都有,而有後續的心理運作。
「十八界」
六根、六境、六識,合稱「十八界」。
把這些解析清楚後,即會發現不管是視覺、聽覺…乃至意識的過程,都是由一連串的因緣條件而產生。
這時如果有欲貪,就會追逐著外境跑,陷入輪迴。
如果沒有欲貪,就能有智慧地辨明外境,心不隨境轉。
世俗的感官快樂?
世俗中的人們,通常所謂的快樂,主要來自於感官上的活動,由六根對六境所產生的聲光味刺激,而非佛教經由反觀寂靜而安住的喜樂。
以向外追求的 型態,對於所謂當事者,由於欠缺因緣業報的觀念,不顧後果而只是即時享樂,往往造下許多不善的業,成為未來世的障礙。
《華嚴經》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維摩詰經》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
念佛修行就是法樂,讓心安住於念佛的清淨裡,當下就能遠離煩惱。
我們面對世間的五欲之樂,應做到少欲知足,方能為修行帶來法喜。
而佛法中的快樂究竟有那些呢?
以下參考《星雲法語》所說的「五種快樂」結合修行,分別解說:
星雲法語中的「五種快樂」
一、動樂與靜樂
平時我們忙碌之中所感受的快樂,比較偏向動的樂,就佛法而言,動的樂是屬於一種浮動不實之樂,而我們現在念佛,放下外緣,將身心繫念在「阿彌陀佛」的聖號上,這就是安靜的快樂。
我們透過實際念佛,藉由念出聲音,止息心中妄想的煩惱,當下就能得到安靜的法樂。
譬如,大家每個月都發心回佛光山打佛七,這是很有意義的,世間最寶貴的就是修行這件事!能有七天的念佛,必能為人生增加力量。
二、忙樂與閒樂
我們人生終日營求忙碌,有人以忙碌來麻醉人生,有些人因為忙而失去了自己,不知生命為何存在。
因而聰明的人在忙碌中,應為自己找一些空閒。
做人在一年之中不能沒有幾天閒時,在一天之中也不能沒有幾個小時的閒時。
閒時能提起正念,只要不忘記「阿彌陀佛」,就能得到念佛的受用。
剛才在止靜打坐,阿彌陀佛觀想在我們心中,就會為我們帶來安詳,充實的快樂。
三、眾樂與自樂:
做人,不一定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快樂,有時從服務大眾中得到快樂,可謂「助人為快樂之本」,當別人快樂之時,我們應隨喜祝福,恭喜他生活順遂,吉祥平安。然而,社會上就有一種人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就會苦惱!因為嫉妒心在作祟,使自己失去和大眾喜樂的融和,此種人實在為他感到憐憫。
我們念佛,希望眾人快樂,自己先要快樂,一句阿彌陀佛聖號,這裡面沒有人我是非,得失雜念,要自己在生活中獲得快樂,沒有比念佛更好的法門。我們可以體會,當我們眼睛一閉,腿子一盤,口念阿彌陀佛,當下!所謂西方極樂世界,不就顯現在眼前嗎?
只要心中息下妄念、放下萬緣,沒有罣礙,我們當下心境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有什麼差別呢!
因此,如能以此思惟、肯定,就能體會到眾樂與自樂不同在那裡!更把歡喜念佛的清淨功德,慈悲喜捨,都回向眾生。
四、外樂與內樂
外樂是指我人的前五根和外五塵接觸而得到的快樂,例如眼觀色(一切顏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這種根塵的快樂短暫不真實,隨著因緣變化,誰也無法掌握。
而念佛不是向外追求的快樂,念佛能向內心尋求清淨解脫,不被煩惱束縛的法樂。
例如,我們念佛時不說閒話、是非,身心禁語都沒有音聲干擾,我們心中若能放下無明煩惱,就能產生念佛的快樂。
因此念佛讓我們真正找到內心的寶藏,得到長久的快樂。
五、世樂與法樂
世間的功名富貴,物資財富,這些只是短暫的快樂而已,無常過眼雲煙呀!
而佛法的念佛,能在實踐中體會快樂,與佛同一鼻孔出氣,同證真理的法樂,因此世樂和法樂相較之下,即能明白唯有發心念佛,才能感得法樂。
我們若已了解念佛的快樂,持之以恆的行持,念佛久了,必能獲得身心解脫的安樂。
經典記載,
古時有一個國家名叫安息國,住在那裡的人民,因為地方很偏遠,無緣接觸佛教,不認識佛法,所以每個人都十分地愚魯。
當時就有一隻鸚鵡,身金黃色,還帶有青白色的花紋,且能說人語,國家人民都很喜歡牠,尤其這隻鳥非常強壯有力,就問牠說:「你以何為食?」
鸚鵡說:「我依靠聽唱阿彌陀佛名號為食,你們若想收養我,只要唱誦佛名即可,我不需要吃別的東西。」
大家聽了都很歡喜的念誦佛號,像在念佛回向眾生一樣,鳥聽聞佛號聲,便往高處飛,再飛回原處,就像有人養過似的。
鸚鵡又說:「你們是否都想見到豐富的土地呢?」
人民都回答說:「很想見到。」
鸚鵡說:「要是想見到,就請所有人都乘坐到我的羽翼上。」
大家真的都坐上去,鳥用力想飛時,可是力量顯得微弱了些。
鸚鵡又勸大家以虔誠心念佛,那時由於眾人佛號聲不斷,於是鸚鵡向西方的虛空飛騰而去。
後來,這國家的人都非常驚訝地讚歎說:「這是阿彌陀佛化現成鸚鵡,度化這偏僻地方的眾生。」於是人民就在安息國建了一間精舍,取名為鸚鵡寺。每逢齋日,民眾到寺裡念佛共修,從此以後,安息國的人民便開始認識佛法,並時常修持念佛,於是念佛往生淨土者,就愈來愈多了。
如同我們每個月都回佛光山念佛共修一樣,希望大家能藉由這故事,對念佛更增信心。
想到極樂世界才是生命的依怙所在,娑婆世界無常短暫,人類壽命隨時可能不保,唯有求生極樂,聽聞佛法,才是永恆的依歸。
不管我們是上品上生,或者是帶業往生,只要能到極樂世界,即能得不退轉地,那怕是帶業往生,修行成道時間長一點,但最後一定能「華開見佛悟無生」。
「華開見佛悟無生」含義:
花開,就是智慧的開展。心柔軟、放開、歸零,了解生命的意義;
了悟生死大事,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消失,把過去的種種框框、界線不斷的破除掉。
這樣,生命就會不斷的開花、開花。
見佛,是體悟到了實相、真理。
見佛不是見到某某佛像。
悟無生,是體證到無我,進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