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PAL、SECAM、NTSC 之前,要先了解什麼是 Frame rate,
Frame rate中文常譯為「畫面更新率」或「影格率」,
是指影音格式每秒鐘播放的靜態畫面數量,
測量單位為「每秒顯示影格數」(frame per second,FPS)或 赫茲(Hz),
典型的畫面更新率由早期的每秒6或8張至現今的每秒120張不等。
源自於人眼視覺
由於人類眼睛的特殊生理結構,如果所看畫面之影格率高於每秒約10至12張的時候,就會認為是連貫的,此現象稱之為『視覺暫留』。
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膠片是一格一格拍攝出來,但是藉由快速播放,能讓畫面看起來是連續的。
簡史
早期的無聲電影的影格率介於16到24張/秒之間。
在1920年代中後期,無聲電影的影格率提高到20至26張/秒之間。
當有聲電影在1926年推出時,人耳對音訊的變化更敏感,反而削弱人對電影影格率的關注。
因為許多無聲電影使用22至26張/秒播放,所以選擇中間值24張/秒作為有聲電影的影格率。從1927年到1930年,許多電影公司更新裝置,24張/秒成為35mm有聲電影的標準。
現代,有聲電影的拍攝及播放張數均為每秒24張,對一般人而言已算可接受,而對於電玩遊戲來說,影格率少於每秒30張的話,遊戲就會顯得不連貫。如今,60hz的高重新整理率顯示器也已普及。而在VR頭部顯示器中輸出的畫面一般建議重新整理率不低於90hz,否則將會導致使用者產生暈眩、不適等症狀。
常見格式:
PAL = 逐行倒相(Phase Alternating Line)
(歐洲,亞洲,澳洲等地的電視廣播格式)。
SECAM = 塞康制 (法語:Séquentiel couleur à mémoire)
(法國,俄國,部分非洲等地的電視廣播格式)規定其更新率為25fps。
SECAM制式特點是不怕干擾,彩色效果好,但兼容性差。
幀頻為每秒25幀,掃描線625行,隔行掃描,畫面比例4:3,解析度720×576。
NTSC = N制 (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
是1952年12月由美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縮寫為NTSC)制定的彩色電視廣播標準。
兩大主要分支是NTSC-J(日本標準)與NTSC-US(又名NTSC-U/C,美國、加拿大標準)。
(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的電視廣播格式)則規定其更新率為29.97 fps。
缺點: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穩定。
所以有人戲稱NTSC為Never The Same Color或Never Twice the Same Color(不會重現一樣的色彩)。
電影:23.976fps
電視(PAL):25fps
電視(NTSC):29.97fps
CRT顯示器:60Hz-85Hz
液晶顯示器:60Hz-75Hz
3D顯示器: 12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