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哈特‧托勒的十大提示
1.活在自然中。
人類已經遠離自然。
外在的自然就是大自然,內在的自然則是真實本性。
古人可以預測天氣,動物能夠感應即將發生的地震,現代人卻幾乎每時每刻、何時何地都在關注手機上的資訊,沉迷在虛擬世界中,被虛幻的思想世界操縱,無法自拔。從科技發展來看,人類簡直一日千里,然而,由意識進化及覺醒的角度而言,過度發展智能產品卻是災難性的意識倒退現象,幾乎讓每個人遠離了當下時刻的真實生命與真實的世界。
在接觸靜心一段時間以後,我可以感應到植物發出的能量場,能夠感知到不同環境中振動頻率的高低強弱。及至認出萬物一體之後,我發覺各種樹木具有不同的定靜程度和大小不一的寧靜場域,而山脈與海洋的能量特質是有微妙差異的,植物在日間及夜晚的能量性質也稍微不同我只有很少時候可以不用視覺元素準確預測天氣變化。
我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成道之後就自然任何片刻都可以感知到這種連繫,假如你又再度陷入頭腦世界的思想活動中,那麼你跟自然的連結就會暫時切斷,可以這樣說,從自我我到達真我,抑或由大我掉入小我,兩者都可以在一瞬間發生。
那就是為什麼經常全然感覺「我在」是這麼重要的靈性練習了。
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和石頭都安住在本性中,只有人類離開了自己的本質,不在當下,經常跑到過去或未來,長期住在頭腦世界之中,活在自我建構的幻象裡,並且信以為真。
當你靜靜地看,靜心聆聽,細心感受自然界的萬物,放下喋喋不休的心智,停止通過思考的過濾與詮釋,大自然的寧靜就可以帶領你回歸自己內在的寂靜,協助你臨在,深入當下連結本體,與萬物合一,回到一體的意識狀態,那才是意識的自然狀態:
在思想出現之前,比思考更深,高於思維的層面。
透過直接觀看、傾聽、觸摸和感覺自然,我們返回寧靜的覺知,發現並重新認出真正的自己,甚至了悟生命的真相,關鍵在於認識與記起生命的源頭,把自己從自我和頭腦的世界中解放出來。
2.與當下時刻保持一致。
與當下時刻保持一致就是跟生命的步調保持一致。
我們老是預先跑到未來,惦記著下一刻想要做什麼、心裡盤算著明天要吃什麼東西、期待將來某個重要時刻早日來臨,總是認為這個片刻是百無聊賴、不值得珍惜的,於是人類發明了消磨時間(殺時間)的觀念,彷彿每個人都擁有太多時間。
我們不願待在現在、這裡,只想前往那時、那裡,正是這份對於此時此地的抗拒心態製造了痛苦。
沒有人擁抱現在。
另一個逃避當下的技倆就是懊惱過去,後悔昔日做了某些事或沒做一些事,並視之為人生的遺憾。
如果有個人有能力可以把你帶回你生命中的某個時間點去改變過去,你最想回到哪個時候?
我的答案卻是:我不想返回過往的任何時間點去改變命運,因為人生中每個選擇都會將你導向不同版本的未來,只要改變其中一點,那麼你的際遇將會跟現在截然不同。
假如當初我選擇了別的道路,那麼我便不會朝向武術發展,然後也就沒有接觸到靈性書籍,結識不到後來的朋友和情人,我能確定另一條路真的比較好嗎?對於自我與頭腦來說,事情永遠不夠好,可是站在靈魂和本體的視角來看,所有事情都是剛剛好,真相總是慈悲的,我們經歷的就是我們需要的東西,這是心智無法了解的奧秘。
頭腦也很喜歡回味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美好經驗,然後想在未來複製這個體驗,然而,生命不會重複,是心裡─情緒記憶讓每件事情變成陳腐,自我是個記錄員,自動把每個經驗記錄下來,並且不斷在腦海裡重播這個畫面。
大人對於各種經驗感到厭倦,人們會說自己已經做過相同的事上千次了,可是小孩一直對每樣事物充滿好奇,可以反覆滑滑梯而樂此不疲。
當你能夠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地生活,放掉過去的心裡記憶,停止抓取事物,你將會覺得活生生,甚至重新以一種新鮮的眼光去看待任何出現在眼前的景象,那才是真實的世界,是小孩和神秘家(鮮為人知的成道者)存活的國度。
3.以痛苦為老師。
受苦是必要的嗎?
是的,直到你明白受苦沒有必要為止。
當一個人真的受夠了苦,到了那個時候,他自然會走出痛苦。
生理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然而心裡的受苦卻是可以超越的,因為心理上的痛苦源自念頭製造的故事,頭腦藉著不快樂的故事打造身份感,是你對於生活情境的解釋、抱怨、抗拒和情緒反應產生痛苦。
痛苦來自我們對於真相缺乏了解,無意識帶來痛苦,自我就是一種無意識的身份認同。
開悟是一個決定,決定不再為自己和別人帶來痛苦,開悟是受苦的終止。
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一個跟整體生命合而為一的人不僅停止與別人發生衝突,他也同時結束自己內在的衝突。
如果事情一直順遂沒有出錯,那就沒有人會走向靈性覺醒,是痛苦引領人朝向靈性覺醒的道路。
一方面,痛苦會增強自我感,加劇分離的幻象;
另一方面,痛苦也會增加人的深度、慈悲和憐憫之心,敲碎自我的硬殼,並且最終粉碎自我,臣服於整體。
人生中看似負面的事件,比如意外、疾病、失敗、分離和痛苦,都是我們的良師,多得這些經歷的出現,我們方可分辨什麼才是真實和重要的、什麼卻是虛假和次要的東西。
世間所有的邪惡和痛苦,它們存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放下虛假的自我形象,體現超越形相的本來面目,因為靈性覺醒就是生命的主要目的。
所有痛苦都是我們的老師,任何不愉悅的感受和痛苦情緒都是一種訊號、一個提醒,叮囑你走出心智,擺脫自我,回到此時此地,停留在無時間性的當下,進入觀照者臨在的意識狀態,不認同思想告訴你的故事,不相信念頭為事實的真相。
生活的苦難邀請你如實觀照痛苦的情緒感受,並且作為一個覺知者拉開你跟念頭之間的距離,然後利用臨在的力量瓦解痛苦與無意識,消融制約模式。
所有個體物種息息相關、互相協調,當你了解到生命奧秘地、完美地把你帶到眼前的經驗上,此刻發生的事就是這樣,不會是別的樣子,一切都是剛剛好,你就跟生命協調一致,你視所有的經歷全是自己選擇的,或是整體生命為你而設的,於是你容許、接受、臣服當下如其所是,尊重當下時刻,也接受別人如他所是,「如是」就是劇終,是戲劇性事件的完結,也是痛苦的終結,因為痛苦源於對形相的認同,你不再創造或參與劇碼的演出,這就是成道,也就是自由、寬恕與內在的和平,你終於畢業了。
4.放開抗拒。
我們無意識地抗拒、否定和逃避當下,視當下為敵,因為頭腦知道完全在當下就是自我之死,自我只能在時間裡存活,自我與頭腦的根在過去,小我是一隻鬼,在永恆無時間的當下,虛假自我和痛苦無法存在。
我們往往以為抗拒的情緒可以令自己討厭的情境消失,實則憤怒、厭惡或任何負面情緒都不會消除我們不喜歡的事物。抗拒會產生自我感,對抗本然勢必帶來痛苦,卻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
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是頭腦對於事件的反應造成負面情緒和痛苦,不快樂是一個故事,背後由一個又一個的信念及情緒在支持。
所以,沒有自我形象和身份認同就沒有受苦。
放開抗拒就是放下自我,你抗拒這個東西就會執著那個東西,抓住和推開是一體兩面,兩者都是認同,有認同就有痛苦,因為認同是無意識的錯誤身份。
如果你接受抗拒感和不快樂可以存在,結果會如何?你可以嘗試一下,是不是在不快樂、不平靜、排斥感的周圍開始升起了喜悅、平靜和寬容的空間?
接受你的不接受,不抗拒你的抗拒感,那就是平靜無我的訣竅,另一個說法是臣服。這就是開悟者的秘密。
5.尋找你的本質。
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可是幾乎所有人都找錯了方向,我們都在外在世界中尋求快樂,然而真正的快樂卻是在內在世界。
這是一個不穩定的世界,沒有一件事情是穩定的,人和事一直在變動中,變幻無常是相對世界恆常不變的法則。
你喜歡吃咖哩飯嗎?
假設只許你每天吃咖哩飯,不能吃別的食品,持續吃足一年時間,你還會享受吃咖哩嗎?如果你仍然喜歡吃咖哩,也許你其實是印度人吧!你愛你的情人,那個能令你快樂的人,同一個人,或許七年之後就會開始令你感到不快樂。曾經讓你熱愛的人事物,也有機會有朝一日使你厭惡痛恨。
人生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最終你將會失去你自己的性命。
無論得到抑或或失去,結果你一樣會覺得痛苦,就算快樂也會變成不快樂,世間沒有什麼事可以帶給你長久的快樂,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絕對滿足一個人。
因此,真正的快樂、絕對的滿足以及終極的圓滿,只可以在你的內在深處找到,只能由你交給自己,那就是你的本質。
發現自己的真實本性,認出萬物的本體,才是真實而永恆的快樂。
快樂的本質就是與生命合一,跟當下合一,臣服於眼前的實際狀況,接受自己和別人的原貌,容許生命如它所是的樣子,你就會處於本體的狀態,感受到深刻的平靜、毫無理由的喜悅,那是一種不合理的快樂,超越理解的平安。
愛與自由就是從這種意識狀態和能量品質下自然流露出來的,來自當下自發性回應另一個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因為只有你存在,世上沒有別人,我們都是一體的。
神總是遇見以各種面貌呈現的神,你到處碰到神聖的自己,認出萬事萬物之內的神性,這時候你已經回到家了。
6.停上自我對話。
當你看到別人在自言自語,你會以為那個人是瘋子,可是幾乎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自言自語,只不過你沒有說出口,你是在內心進行這回事罷了。
當你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自言自語,你就是腦袋的聲音,你認同了頭腦的念頭,錯把思想當成自己,並且誤以為想法是事實。
意識到頭腦的喋喋不休,代表你跟思維有了些許距離,而這個發現通常源於你曾經在沒有念頭出現的片刻感受過單純存在的美好,然後驚覺到心智噪音老是在破壞內在的寧靜。
覺知升起使人開始想要擺脫內在的室友。
這位煩人的室友不斷假裝是你,永遠停駐的擾人旁白,對於每件事都要描述、命名、標籤,還要不停比較、判斷和評論,好讓你感到安全、已知、優越,還有「我可以控制一切人和事」的錯覺。
這種內在的自我對話是無益的,而且再三重複,多數時候都是一些負面的思想模式,這樣做除了助長批判、譴責、憤怒、恐懼和懊悔之外,它最大的存在價值無非是增加自我感和痛苦。
停止自我交談,不再自我分裂,可行的辦法是:
每當你發現自己又陷入無意識的內心談話時要立即逮住這個習性,然後馬上返回當下,將注意力從頭腦中抽離,回到此時此地,你可以感覺呼吸,因為觀照呼吸和思考兩件事不能同時進行。
你也可以觀看周圍的風景而不去思考它,單純聆聽各種聲音,直接感覺身體的知覺和動作,感知體內能量的流動,也就是氣感,好好運用五種感官來把你帶到現在,這就是五感靜心。
進階的做法是觀照念頭,拉開你跟思想的距離,遠遠看著思想流自生自滅、來來去去,而你只是山頂上的觀看著,看著這些來了又走的車子駛過,保持不涉入。
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之後,思想活動會逐漸減少,無念的時刻則會延長,你變得越來越有能力不認同想法,隨著覺知力增強,腦袋裡的噪音縮小,你首度品嘗到心靈的自由,開始重拾失去的平靜,終於可以為自己做主。
7.觀照你的思想和憤怒。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和社會的制約,有諸多道德禁忌要去遵守:你不能做這個、你不可做那個,你永遠不夠好、你永遠不夠優秀,彷彿你本身的存在是不配得的,你必須在各方面完全改變才值得被愛。
這個被制約的過程令我們不得不經常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然後這些沒有被徹底感受的情緒能量就會在潛意識的地下室不斷累積下來,這種心裡痛苦像個實體,艾克哈特‧托勒稱為痛苦之身,它通常會以憤怒的形式表達自己,很容易被別人的說話、行為或外在環境中的特定事件觸發,當痛苦之身變得活躍而爆發時,你會好像突然變成了另一個人似的,說出一些平時不敢說的話、做出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
這個現象看起來有點像被鬼魂附身,基督教說的魔鬼,並不是形容人死後變成的靈魂,而是指自我,尤其是因痛苦之身爆發充滿憤怒作出暴力行為的自我。
因此,當憤怒升起時,要意識到這是痛苦之身發作,以憤怒的方式來表達。生氣的能量場會污染你的頭腦,使你的想法變得非常負面。要覺察到這是憤怒在說話,這些念頭來自憤怒和痛苦,而它告訴你的東西並非真相,只不過是歪曲事實的觀點與反應。其實你不需要相信腦袋裡的所有念頭,不必跟隨任何的思想去行動。
何妨把憤怒或任何的情緒變成靈性練習,當然思想和情緒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思想可以帶來情緒,情緒也可以製造更多思想,然後兩者合作無間,完全控制你的言行舉止,讓你變成完全無意識的狀態。
學會觀照憤怒,作為觀照或覺知者,看穿憤怒只是在你之內升起的一股能量,而它正在試圖操控你的想法,誘惑你相信它說的話是真實,而且它一直假裝是你。
真相是,你是覺知或觀照到憤怒的人,你不是憤怒本身,憤怒只是一個短暫的現象。
經過若干時間練習之後,你或許能夠在憤怒出現的瞬間即刻捕捉到它,然後看看它還會不會爆發出來?
沒有信念故事,試問憤怒還可以持續多久?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擇做憤怒,或是當覺知?
你寧願決定痛苦抑或喜悅?
8.從螢幕找尋空間。
現代人普遍喜歡迷失在螢幕當中,全天候被電視、電影、電腦和手機佔據,我不會叫人停止接近這些「螢幕」,因為我知道那是沒有用的,壓抑到最後只會導致放縱,既然要用,那就帶著覺知來進入虛擬世界吧,反正現實世界終究也是幻象。
就以看電視為例吧,當你看電視時,你的目光不應只集中在電視畫面上,你可以同時注意到電視機以外的地方,看看在電視周遭的空間,這樣做可以使你警覺到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一切,不會完全迷失在連續劇的劇情之中,減少被劇集、媒體或廣告催眠的機會,不致陷入徹底認同的無意識狀態。
這時候,你的身體頭腦還是可以投入戲劇世界,受影片的內容感動而落淚或歡笑,不同的地方在於你的意識卻是抽離的,在你之內有一個東西保持超然,這個東西沒有涉入,它是如如不動和永恆不變的觀照,其實那個才是真正的你。
這個靈性練習是把真實本性當成靜心技巧,靜心的本質最終指向開悟,開悟就是萬物的本質。
這就是從螢幕找尋空間,由外在空間進入內在空間,因而發現一直都在的寧靜,平靜根本上是本體的狀態,也是靈性覺醒的自然狀態。
再用電影來說明一下。
你我觀賞電影時通常只會注意到不斷在移動的畫面,認同男女主角的身份角色及其故事發展,卻極少會留意這些故事發生的背景,我指的是背後空白的銀幕,所有外在發生的事情都是投射在不動的空的銀幕之上,一直看見並記得這個空無的銀幕便是所謂的覺醒或開悟。
讓一切事物得以存在並發生的意識空間就是「你是誰」的真相,也是生命的實相。
衪是生命的源頭,存在本身。
所以,即使看電視或看電影也可以令人成道,其實我們可以用一種靈性的方式來觀看電視,如此一來,看電視或滑手機也不一定違背覺醒的意識狀態了。
9.對聰明才智開放。
太陽一視同仁地照射所有人,它不會說:我只會照顧聖人而放棄罪人。
陽光無條件地給予每個人溫暖和生存的權利,可是如果你選擇把自己的房子的門窗關上,那麼是你自身的封閉拒絕接受陽光的邀請,而不是陽光拒絕向你給予愛。
同樣地,宇宙智慧也對任何人開放,神並沒有隱藏自己,是你的自我和頭腦截斷了你跟存在的連結,抗拒是一種封閉的態度,自我是意識的緊縮狀態。想要重啟宇宙智性或是合一意識的聰明才智,你需要的並不是一個超卓的腦袋,而是深入當下連結宇宙意志。
覺知加上經驗就是智慧。你知道我是怎樣寫作和回應別人的問題的嗎?
我寫文章和回答他人的方式並不是借用別人的知識,不是從書本上找尋正確答案。即使在我覺醒以前,我就已經開始帶著一個問題或主題靜心幾分鐘至一個小時,然後從無念的意識狀態獲取靈感,再把靈感和直覺變成思想或語言文字。
我會從無念和念頭兩者之間來來回回。
宇宙智慧和真知是從當下深處寧靜的空間升起的,真正的知道來自不知道,超越思想概念。因此,容許自己處於未知和不可知的內在狀態,真實的智慧的源頭正是「不知道」,一無所知顯化為覺知,覺知變成智慧。對聰明才智開放意味著與當下合一,和整體一致,跟宇宙意志融合。
存在的智慧流經你頭腦這個過程是神秘而不可掌控的,你必須放下自我才能接受意識之光進入你的房間。
10.關係是你的靈性練習。
當你的靜心進展到某個階段,你會有一種自己的靈性境界已經達到完美的錯覺,這是由於一個人靜心不會受到外在環境和人際關係的挑戰所致。
閉關、出家、隱居或靈修社區的生活方式特別容易製造這種個人修為已然完美的錯覺。
當你離開社區再度投入現代城市的生活模式,你藉著逃離世俗生活、社會、工作、金錢、性愛、關係、權力和物質誘惑而製造的虛假寧靜將面臨瓦解,久違的憤怒、委屈、恐懼、戲碼、鬧劇與衝突將會再次在關係中的挑戰升起,然後你會覺得自己完美的靈性境界、無敵的內在狀態以及崇高的道行居然敵不過別人一句粗魯的說話或無心的行為。
只有在關係之中,你才能照見自己的靈性程度。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你跟思想的關係,以及你和當下的關係。
關係反映你的真實狀況,讓你看見自己還有什麼身份認同?
仍舊緊抓什麼信念?當別人沒有滿足你的心理需求時,你會有什麼反應?
看到他人的無意識作為之際,你能夠看穿對方的自我嗎?
還可以辨識到功能失調的行為只是來自那個人的制約,而不是對方的真我?
你可以看出每個人的真實身份或本質嗎?
關係會帶出你內在攜帶的痛苦,這些痛苦最終會把你敲醒。
存在透過關係邀請你放下個人意志,融入宇宙意志,擁抱當下,熱愛生命,接受自己和他人如其所是的樣子,愛人如己,如實看見每個人內在都有同一個覺知存在。
作者介紹
艾克哈特·托勒
2008年, 紐約時報稱托勒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心靈作家」。
在2011年,他被沃特金斯評論列為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心靈導師,讓人們從不斷重複過去的怪圈中解脫出來,從沉浸在過去和圍困在未來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在我們唯一擁有的當下一刻創造一切。
人們看似是自由的,其實仔細一看很容易發現,幾乎每個人每句話、每個做法的背後,都有一個成型的陳舊的思維模式存在,不斷的用過去來投射未來,又無意識的互相進行嘈雜的思維投射,於是幾乎每個人每時每刻都無法從思維認同中擺脫出來,哪怕一件事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已經既成事實了,頭腦中仍然會有一個或好幾個聲音在不斷地重複或評論幾天前發生的事情,而忽略當下真實的一刻。
從思維認同中擺脫出來,覺知從思維中抽離,你會發現你不等同於你的思維,當你需要用大腦解決問題時,你使用它,當你睡覺的時候,就沒必要聽它重複來重複去那些沒用的東西,你只需要觀察它的那些繞圈子的話,
你是觀察者,那份覺知才是真正的身份,而不是思考者。
當你不再將你等同於你的思維、你的痛苦,你就能夠接受、享受、熱忱的在每一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而沒有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不斷的製造問題,當你停止製造問題,停止無意識的重複過去,你就會在當下一刻真正的創造。
當你能夠清楚的看到,
所有的問題和痛苦都是你自己製造的時候,
也就是你痛苦終結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