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擔心是一種輕度的詛咒,信心是一種無形的保佑!
佛系過度擔心是一種輕度的詛咒,信心是一種無形的保佑!
一位做電視企劃與採訪的年輕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念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
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他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時他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年輕人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的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法師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年輕人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給他媽媽聽。
他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的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

佛系日語|如是我聞(にょぜがもん)
佛系, 日語學習, 綜合資訊
経典の初めにある語。私はこのように伝え聞いたという意味。
經典開頭的詞。 我是這樣聽說的意思。
又譯為我聞如是、聞如是等。
通常是佛經的開頭,「我」是指阿難自稱聞道於佛陀。
日語例句:
…

對佛的誤解|佛若無求,為何要世人供養?
佛系
佛若無求,為何要世人供養?
佛若不貪,為何要世人供奉?
佛不愛慕虛榮,為何要世人跪拜?
我心有佛,佛卻無我,受盡世間苦難,問佛。
佛…

怎麼才能解脫生命中的苦和業呢?
佛系, 聖嚴法師
怎麼才能解脫生命中的苦和業呢?
就是發願。
聖嚴師父說:「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是一種直下承擔」,「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
【我願】
從自身做起,從內心出發
在行為上時時刻刻
用感恩、感謝、感化、感動的心
認知天地萬物給我們的恩澤
在生活上隨時隨地
以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的行動
感念天地萬物給我們的包容
在生命學習的過程中
用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方法
來建設人間的淨土
遇到問題時
用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決心
承擔負責、累積經驗
給自己、給他人
永遠留一條生路
正需要人做而沒人做的事
就由我來學習著做吧
盡心盡力第一
不爭你我多少
【我願】
以利益他人,作為利益自己的方法
以止惡、行善
來關懷大地的環境
願人人的品質提昇
願淨土在人間實現
聖嚴法師…

疫情像一個缺口,讓生死大事冒現出來。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生死自在
聖嚴法師智慧之語:「不貪戀生命,也不畏懼死亡;既不厭惡生命,也不逃避死亡,那就是生死自在。」
(1) 生命是可貴的暫時存在,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歸宿。
(2)生命的事實是無限光輝的無盡延伸。也就是說,一期的生命是永續生命的一個階段,永續的生命要比宇宙更為廣大久遠。
(3)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有一定的任務。當每一個階段的任務結束,必須進入另一階段時,便是生命之光的無限延伸。
(4)生命可貴,未必可喜;死亡可惜,未必可悲。如果沒有智慧,不論是生或死,都是苦事,如果有了智慧,就知道生死本是一線之隔的一體兩面,生不是開端,死也不是結束。
(5)死亡之後,生命何處去。我提出了三點:
①信仰中的生命,生天堂,生佛國。
②願力中的生命,再來我們的世界救苦救難。
③業力中的生命,接受果報而隨業流轉生死之中。
(6)由禪修的體驗可以證明生存與死亡,根本是分隔不開的。禪修的目的,在於開悟解脫,解脫了的人,是把生命作為修福慧的工具,既不貪戀生命,也不畏懼死亡;既不厭惡生命,也不逃避死亡,那就是生死自在。
《真正大好年》p.…

(中英)自在語: 提昇人品 Uplifting Character|聖嚴法師
佛系, 生命探索1.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Our needs are few; our wants are many.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To be grateful and repay kindness—this is first; to benefit others is to…

賈伯斯的修行啟蒙 禪者的初心
人生智慧, 佛系, 綜合資訊, 靈性
作者簡介 鈴木俊隆
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13世紀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禪師的法脈傳人。
1961年在美國舊金山建立極具規模的塔撒加拉山僧院和…

賈伯斯“蘋果禪”的四重境界
佛系, 生命探索
“蘋果禪”的四重境界
眾所周知,賈伯斯是蘋果的創始人、iPad的發明者、IT產業巨鱷、世界巨富之一。
可在1974年,他還什麼都不是。
這一天,他因為女友的強烈推薦,跑到舊金山當地的一家禪館,希望能找到心靈庇護。那時一個日本曹洞宗的禪師乙川弘文正和廣大的學員打禪機(通過問答來悟禪)。
乙川問大家:“如果這個世上再沒有教師了,你們該向何者求法?”
眾人答道:“向世間萬物求法。”
乙川說:“錯。你自己。”賈伯斯在現場被震驚了。
賈伯斯見識過紛繁錯亂的嬉皮士文化,而且曾經身為其中的一員。
他被藍領的養父母拉扯長大,半年的大學生活就花光了他們一生的積蓄,因此他選擇輟學。
後來他在矽谷終日打拼,耗盡自己的聰明才智,可內心深處仍有一種無底的感覺。
現在他知道了,通向自我提升和聯繫大千世界的路只有一條——追索自己的內心。就像他演講中常提的那樣,Follow…

『因緣』是要自己主動去掌握
佛系, 生命探索
因緣是要自己主動去掌握
對於成功不用太得意,若是失敗也不用太悲傷。
不過,還是要加上自己的努力,因為不努力,因果的「因」就沒有了。
只…

如何觀待日本本願法門?|淨界法師
佛系, 綜合資訊如何觀待日本本願法門?
補充:“本願法門” 自稱源於佛教淨土宗,是曰本淨土真宗的一個支派,因其教規教義與真正意義上的淨土宗大相徑庭,甚…

認識生命的實相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1.由生命的無奈、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轉變為生命的可愛、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很多人對生命的感受是負面的,認為生命是無奈的、受罪的,是一種負擔,這是不瞭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見。
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開悟成佛,成就法身慧命,只有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用我們這個色身(肉體的生命),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能達成修行的目的。
或許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只能到佛國淨土去修,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諸佛都是在人間修行成佛,不是以其他類別的眾生形態成佛。
因此,必須先要有人的身體之後,才能發心,發菩薩心,修菩薩道,然後成佛。所以說,生而為人是最可貴的。
2.生命的出生與死亡,關係密切,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無尊嚴,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嚴,又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
因此,生存並不麻煩可憐,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悽苦;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沒有尊嚴,那死亡有什麼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麼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得很有尊嚴,那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
3.生命的尊嚴,是從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目標之中來體驗和顯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
生命的尊嚴,可以從倫理的關係、社會的角度、歷史的判斷、哲學的理論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來確立。
下面是從佛教徒的立場來討論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1)生命的意義
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過去許過的願,一定要實踐承諾;過去造的業,必須要受報。因此,也可以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2)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確立的,而是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父母、夫妻、兒女,也可能是老師、學生等,都必須盡心盡力、盡自己的力量,用物質的、精神的種種能力,奉獻於身邊的少數人,乃至於社會、國家、全世界的多數人,而不求任何回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薩道。
(3)生命的目標
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來做為自己永恆的歸宿。
佛教徒是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給他人,把所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時要不斷發願,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做永無止盡的奉獻。
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不論人生是長是短,都是極有尊嚴的。
4.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
(1)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
所以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我會勸勉他們說:「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
」因為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貪生也沒有用。
(2)生與死息息相關。
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這並不是讓我們恐懼死亡,用死亡嚇唬大家,而是如果從小就知道死亡的事實,便能幫助我們智慧成長。
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就是發現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才促使他出家修行,最後得到大智慧,進而拯救全世界人類。
死亡何時會發生,沒有人知道;因此,知道它會來臨,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事實會在何時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為他算命,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辭去,財產分掉,等待死亡的來臨。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於是很後悔的來問我說:「師父啊!我應該要死怎麼沒死呢?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我說:「也許你做好事積了德,改變了死亡的時間。」
我利用這個機會勸他說:「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盡一天的責任及奉獻,不去管什麼時候會死,只要運用你寶貴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結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歲才去世。
法鼓文化 …

找到『不變的體性』,才有資格談『隨緣』
人生智慧, 佛系, 淨界法師, 生命探索
止觀
止觀是什麼意思呢?
止,梵語samatha,音譯為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觀,意為止息一切妄念,心歸於專注一境的狀態。
觀,梵語vipasyan…

大日如來|光明真言 / 大日如來淨世咒 / 大日如來心咒
佛系, 生命探索
大日如來簡介
大日如來(梵文Vairochana),即毗盧遮那佛,意思是日光遍照。
此咒乃大日釋迦為諸眾生消滅定業而說,行者雖有諸佛不懺之重罪,如能誠心發露懺悔,如法念誦,亦能消滅,命終隨願往生密嚴凈土,或極樂世界。
又名《毗盧遮那佛咒》,原名為《釋迦牟尼滅惡趣王根本咒》,亦名《滅一切惡趣王如來陀羅尼》。普明大日如來是四部密法中瑜伽部的主要法門。
超度法事的功德利益是為了消除"中陰身"的顛倒苦痛,成就受用身,讓地獄眾生解脫諸苦,命終時前往諸佛淨土,不復墜入惡道,得到無限安樂與功德。若為生者修持本法,則可消除貪嗔痴,重業輕報,延壽,增長福德,命終時安詳往生。
(1)光明真言
原名為《不空羂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依《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與《佛光大辭典》對《光明真言》的解釋:「《光明真言》是大日如來之真言,一切諸佛菩薩之總咒。」
唵、阿謨伽、尾盧左曩、摩賀母捺羅、摩尼鉢納摩、入縛羅、鉢羅嚩多野、吽
(om、amoga、vairocana、maha…

供給佛菩薩的「水」,要用涼水還是熱水?供水真正的目的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供給佛菩薩的「水」,要用涼水還是熱水?
經常去寺廟燒香的人,都會看到很多佛菩薩面前都擺放了幾瓶水,佛家是提倡眾生給菩薩供水的,…



人生圓滿的方法『應無所往,行於布施』
佛系, 生命探索『應無所往,行於布施』
《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
簡單說就是:不執著,多去布施。
言語雖然簡要,內容卻是深廣無窮。
『應無所住』
「無所住」就是於一切都不執著。
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裡一絲不掛,清淨心圓滿現前。
這就是佛講「無住」的意思。
『住』是執著;(執著是病。)
『無所住』是決定不執著。
「財、法、無畏」三種布施
『布施』的意義就是「捨」。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三種。
…

佛教講的「無我」是什麼意思?
佛系, 綜合資訊佛教講的「無我」,是什麼意思?
問:
佛教講的「無我」,是什麼意思?
師父:
無我,佛在小乘藏教里說三十七道品,其中有四個道品,就是四念…

佛教所說的「魔」是什麼?|成觀法師
佛系, 綜合資訊
「魔」字的來源
魔這個字中文本來沒有,梵文是邛I (Mara),譯成魔羅。
最早的翻譯,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滅的磨,下頭是個石字。
在梁武帝時,他把下面的石改為鬼字,所以魔這個字是梁武帝發明的新字。
魔字下面一個鬼,令人望字生畏。
而事實上,魔的長相並不如此字外形之可怕,他們的面貌不但不醜惡粗陋,反而是生就殊勝的色相。
我們所常說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屬,他們其實都是天人(天道中人),而天人皆具有妙色身,只不過天魔的心有問題。
而我們一般人想到的魔大多是指妖魔鬼怪,呈青面獠牙之狀。
但那些並不是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長得很俊美姣好的,然而也由於他們外貌美好,這才屢正可怕,因為讓人無法望而怖畏,知所趨避。
魔的定義
魔羅的梵文邛I…

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問:
世間習俗有所謂“七不出八不葬”,凡遇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不出殯或埋葬。請問佛教徒應如何說服他們,使其突破此限制?
淨空法…

隨境而喜、隨事而喜、隨人而喜
佛系, 生命探索
世界可以是淨土 也可以是地獄
完全由你的心來決定
在平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所謂「境由心轉」,心裡快樂時,下雨天會覺得雨景詩…

一次讀懂佛經 01佛教發展(筆記整理)
佛系, 生命探索, 綜合資訊佛教在印度發展主要分為四階段
ㄧ.原始佛教時期
二.部派佛教時期
三.大乘佛教時期
四.後期佛教時期
一. 原始佛教時期(西元前4世紀)
釋迦牟尼創覺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
釋迦牟尼傳法五十年裡,佛法傳播中印度七個國家,範圍超過12.95萬平方公里(步行方式),
二.部派佛教時期(西元前3世紀)
釋迦牟尼入滅後,因各地佛教增團理解不同,形成多個派別。
釋迦牟尼入滅百年後,佛教發生第一次的「根本分裂」。
分裂原因說法有兩種,分別是「「十事說」和「五事說」。
分裂從西元前4世紀持續到西元2世紀。
三.大乘佛教時期(西元1世紀)
西元1世紀,開始出現一群不急於自我解脫,而已利益眾生為宗旨的修行者。
所謂「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即「獲得真知,達到解脫大的途徑與方法」。
稱以前的為「大乘」,即「獲得真知,達到解脫小的途徑與方法」。
「大乘」與「小乘」最根本的不同在於修行的目的。
「大乘」主要目的:普渡眾生。
「小乘」」主要目的:尋求自我解脫。
大乘佛教主要經歷「中觀派」和「瑜伽派」兩個階段。
四.後期佛教時期(7世紀中葉)
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大乘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修行方式,形成了「密宗」。
「密宗」是在師徒之間秘密傳授,具有神秘內容的特性,因而又被稱為「密教」。
密宗是以大日如來為信仰,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跟本經典。
密宗主張修行口誦真言咒語(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
密宗起出流傳於印度西南部和德干高原一帶,後來逐漸向印度南部和東北部傳播。
13世紀伊斯蘭教入侵,焚毀印度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印度教成為印度主流宗教
19世紀末,印度教興起復興運動,佛教得以重建。
1947印度獨立。
1956印度政府舉辦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國際集會。
現今,印度佛教徒占15%。
佛教的傳播
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徑中亞地區往東傳入中國、朝鮮、日本等地。
大多以大乘佛教為主。
11世紀,伊斯蘭教在中亞興起,佛教勢微。
佛教傳入日本
佛教傳入日本始於538年朝鮮百濟王向欽明天皇獻佛像經論,後因聖德太子的宣傳、大華革新後,佛教盛行一時。
「奈良六宗」
西元9世紀以前,中國佛教的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等傳入日本,合稱「奈良六宗」。
「天台宗」
在平安時代(西元794-1192年)日僧到唐朝求法,歸國後建立「天台宗」。
空海法師從中國歸國後建立「真言宗」。
平安後期,淨土信仰流行起來,直至鎌倉時代(西元1192-1333年),日本民族畫的佛教逐漸形成,出現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時宗、日蓮宗等教派。
明治維新以後,佛教一度受到打擊。
1945年後,日本佛教在憲法保護下得以發展並向海外傳教。最大為淨土宗、禪宗、日蓮宗。
佛教傳入朝鮮
始於西元372年,前秦使臣向高句麗贈送佛教經像。
西元6世紀,中國三論、成實之學矣傳入朝鮮。
西元8世紀中葉,密宗及淨土宗也在朝鮮流傳。
西元13世紀以後,佛教進入成熟期,史有「五教二宗」之說。
「五教二宗」
五教:戒律宗、法相宗、法性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寂宗(禪宗)、曹溪宗(朝鮮化的佛教派別)。
現今以曹溪宗為主。
南傳佛教
從印度傳網斯里蘭卡(最早傳入,西元247年)、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中國雲南省。
佛教傳入中國
何時傳入,說法不一。
魏晉南北朝時動盪,大批歪國僧人到中國弘法。
梁武帝自稱「三寶奴」。
北魏文成帝在大同開鑿雲岡石窟。
孝文帝造龍門石窟。
隋朝…

我們遇到所有的人,都是為了遇到你自己。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綜合資訊, 靈性成長
我們遇到所有的人,都是為了遇到你自己
《雲圖》裡有那麼幾句臺詞:
“Our life is not only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 and others connected, regardless of past lives…

巴夏解釋的業力 vs. 佛法中的因果?比對賽斯資料
人生智慧, 佛系, 巴夏, 生命探索, 靈性, 靈性成長佛法說因果,也說般若空性,也就是不垢不淨沒有二元分別,你忘記了你的前世,是因為你並沒有任何前世,你們沒有人有,一切都同時存在,過去是一種幻覺。巴夏:你們所說的前世,你把它叫做前世,是因為你是以線性時空為參照系去看的,你連接到其他同時進行的化身,正好跟你一起是同時存在的。

一位真正的學佛修行人
佛系, 生命探索, 綜合資訊
一位真正的學佛修行人
佛言, 我會稱呼下面的這些人為婆羅門(修行人):
‧ 一個人可以被稱呼老師、並不代表他就不會有習慣與執著。
‧ 一個已不會執著,…

關於佛學的10個問答【佛門常識】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10個佛學問答
01 什麼是佛教?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的內涵包括無邊無盡的事理,目的在於破除迷信,啓發人們的智慧。
02…

何謂「六根」「六境」「六識」「十八界」?世俗的快樂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靈性成長
「六根」
眼:視覺器官。
耳:聽覺器官。
鼻:嗅覺器官。
舌:味覺器官。
身:觸覺器官。
意:心作為感官。(可能在身體上的投射為大腦的運作)
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又稱為「六入處」。
「六境」
六根所接收的,是「六境」
…


佛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有時候我們會流著淚問佛: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的眼眶泛紅:孩子!我雖有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

你開始覺悟的時候,你的輪回就結束了
人生智慧, 佛系, 淨界法師, 生命探索, 綜合資訊
學員:第二個問題,就是師父今天講的,我們安住真理、安住空性,(師父:安住空性)那我們要怎麼檢視自己,是不是有在進步,有沒有自我檢視的方法?
師父:這個問題問的非常重要!好,請坐!
因為他安住空性,就是在對治你的攀緣嘛!如果你覺得你的心比較淡薄了,
比方說外境對你的干擾降低了;
比方說有些讓你很快樂的事情,你以前會很快樂、很快樂,後來你只是快樂一下而已,
這個就進步了!因為你已經慢慢有一種免疫力了。
如果有些事情,你以前會很痛苦、很痛苦,你現在只是痛苦一下而已,你就進步了!
就是你發覺,你的心跟外境好像比較遠離了,不敢說完全不隨境轉,
但是起碼你覺得,你的心跟外境,沒有像以前那麼地攀緣,那個攀緣力薄弱了。
人生要從淡薄中淡到最淡,然後再起大悲心,大悲心是這樣修的,否則你的大悲心夾雜著愛取。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了,但是,如果這是外境刺激你,你才講這句話,不算喔!你是從道理上去體驗,好的、壞的,你不能說:我對壞的沒有意思,我對好的還有意思,那不可以!
你要對所有都覺得沒什麼意思了,這就差不多了!
是從道理上體會才算喔!一時的外境刺激你,一時之不算,一時的感觸不算。
你覺得人生就這麼回事而已,那個時候,你就知道,喔!你安住空性了,
因為人生只是個水泡嘛。
我經常講,青山依舊在,但是夕陽已經不是昨天的那個夕陽了。
太陽、夕陽不斷地改變,這是我們的心態嘛。
我們不可能改變青山,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夕陽。
我們只有不斷地提升我們的心性,因為外境是業力所變現的,我們該受的還得受。
只是不同的心態,在受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希望創造一種後續的力量,就是斷相續,隨緣消舊業,但是更莫造新殃。
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最大的問題就是,你受完以後,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出來,這樣人生就沒完沒了啊,是不是?
你在受用果報的時候,你又產生愛憎取捨,就創造一股新的力量出來,所以人生無解就在這裡,你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你這個輪回不可能停止的嘛!
你受完一個果報,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出來,那輪回怎麼可能停止呢?
只有佛陀出世,告訴我們到底怎麼回事,我們開始自己反省以後,原來我們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結果自己去創造一個因緣,讓自己來承受。
所以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自己開始覺悟的時候,你的輪回就結束了。
輪回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不是上帝送給我們的,所以這個覺悟很重要。
—淨界法師…


佛像可以設為手機桌面嗎?|智慧法師開示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把佛像作為手機桌面可以嗎?
為了盡量沐浴在佛光中,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我把佛像作為手機屏保可以嗎?
有人說:心存恭敬就可以。
證明你…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到卷十(全)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佛系,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簡介:
《楞嚴經》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
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到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
但《楞嚴經》梵文原文本未傳到世界上,且出現時,沒被列入正式的譯經目錄,譯出與傳述記載不清楚,因此對於它的真假,有了非常久遠的爭議。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現代佛教學者,如梁啟超、呂澂等人,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非由印度傳入,但此經來源現今尚未有定論。
據2010年一篇有關中國寺院和文物機構保存古代梵文貝葉經狀況的報導…

臨命終五分鐘的正念
佛系, 生命探索臨命終五分鐘的正念,你平常要花很多時間來栽培
你要知道,你臨終要能夠不隨境轉,你「 平常」就要訓練自己不隨境轉。
不可能說你平常沒有這種功能,臨終突然間出現這種功能。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法不講無中生有,一定有因緣。
你現在要栽培它,它以後才會出現。如果你現在的心,別人嘴巴一動、別人講一句話,你的情緒就很波動,那你臨命終時一定會受到外境干擾,一定的,這是等流性!
你上游的水流是黑的,流到下游自然是黑的,除非你過程中產生了修學、產生了變化,否則你上游是什麼、你平常是什麼,你臨終就一定是什麼!
所以,佛陀說,你不要把現在的假相看得太重。
你要想一想,憶念真如、想想你本來面目。
你本來是清淨的,你「本來無一物」,你何必去惹這個塵埃呢?
既然人生只是個過程,你何必多事呢?弄得你通身的業力,弄得你臨命終這麼被動!
你到最後什麼都帶不走!
所以,真正的覺悟,是你平常就必須培養的。
我不相信你平常是顛顛倒倒的,臨終突然間有正念,
這個不合乎佛教因緣觀。你那個正念誰給你的?
你怎麼有這個正念呢?
福報可以,佛陀可以送你福報,福報可以透過回向相互受用,大家可以分享;智慧不能分享,智慧這一塊不能分享,善根不能分享、不能取代的!
所以,這個「安住力…

八種過失讓我們不能生起智慧|淨界法師
佛系, 生命探索
因緣會生起智慧
我們來看看,要什麼因緣會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這個地方我們哪些因緣要避免,哪些因緣要去追求。智慧對我們這樣…

如何為死亡做準備:提起佛號、安住空性
人生智慧, 佛系, 綜合資訊
(一)提起佛號
我個人這幾年,一直在研究臨終正念的問題,當然我的主要思想來自於《彌陀要解》,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我發覺《彌陀要解》裡面,他對於正念,蕅益大師,我把他整個《彌陀要解》,經過反反復復地研究,我覺得老人家是提出了四個重點,我願意提供出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淨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你看《彌陀要解》中,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可以被取代的!
臨終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擊,內憂外患,你不可能再觀想、觀像。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學,最後一定要念十句佛號做收尾,這個觀念太重要了!因為它是你的根本法門,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的聖號——這個音聲產生一個良好的互動。
當然這是一種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這個音聲,你才可以在臨終的時候,讓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起來,叫一念提起,萬緣放下。
你憑什麼能夠讓佛號這個音聲能夠運轉、提起呢?
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就跟它建立一種皈依的心情。
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來說,佛號是不能取代的。
我們相信我們是生死業障凡夫,我們自己沒辦法去處理臨終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們,這個時候,你才會對佛號產生一種皈依的心情。
淨土宗,剛開始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可能會有人幫你助念,但是這不算數,別人念的都不算數。
當這個音聲進入到你的耳朵、傳達到你內心的時候,你聽到這個音聲,你自己要讓音聲在心中轉動起來,這個才算!
你有諸多的妄想,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一般正常人會回憶過去,你過去從小到大,你可能忘記的事情,都像放電影一樣會放出來。
這個時候這些影像會不斷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這個時候是百感交集,瞬間回憶你的一生。這個時候,佛號的聲音進來以後,是不是會讓你馬上醒過來,然後讓佛號在心中運轉,這是第一個觀念提起佛號,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必須跟佛號建立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互動。當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你隨時能夠產生皈依的心情,這是臨終正念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讓佛號在心中運轉起來。
所以當我們做完功課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它會歸到這句佛號裡面,這是第一個重點。
臨終的時候,在《唯識學》上說,一個臨命終的人,他會快速地看到,他從小到大做過的事情,好事、壞事都會現前。只要你念頭一動,你就完了!你就陷進去被業力牽著走。
所以我們如何面對我們今生的因緣,然後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來面目,所謂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根本安住處,你要訓練經常把生命歸零,從生命的原點來面對人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反正你只有兩個選擇:
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後無奈地面對無,就是從有的角度來面對空?還是從空的角度來面對有?
站在有的角度,你遲早會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人生是很無奈的。
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我本來就沒有,但是我還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緣。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兩塊:一個空、一個有,看你要站在哪一邊。
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對我們的開示,就是說,我們應該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
這樣子的訓練,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管有什麼樣的因緣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隨境轉。
(二)安住空性
除了提起佛號,記得安住空性,不斷地提醒你自己:
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好的沒有,壞的也沒有。
過去的業力、過去的共業成熟,身為佛陀也沒辦法。
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臨終要自在,你要不受業力的干擾,你只有找到你過去的根本,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原來是怎麼回事。
諸位!你還沒有來投胎之前,你是怎麼回事?這個是很重要的課題。
你沒有辦法瞭解你的過去,你就離不開業力了,業力不會放過你的。
業力會讓你高興,你就得高興,它釋放一個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興了;它要你痛苦,它釋放一個所緣境,你就痛苦了。
安住空性
蕅益大師其實是強調禪淨雙修的,因為他老人家對於《楞嚴經》是很重視的。
整部十卷《楞嚴經》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訴我們要安住空性。
因為我們在修學當中,會受到很多外在環境的刺激,當然這個外在環境,都是我們業力所變現的。所以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很容易退失我們的善根,所謂的退轉。
《楞嚴經》要我們不迷、不取、不動,就是你要觀想,其實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敗得失,這些如夢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來的東西,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是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我們就沒辦法去掌握我們的未來。
其實過去、現在、未來,人生這三塊因緣:
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未來的因緣,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嚴經》里是很重視你的過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過去,你就沒辦法面對你的現在;你沒辦法面對現在,就沒辦法去創造未來,這三個是互動的。
《楞嚴經》認為一個人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忘掉我們過去從什麼地方來,忘失來時路。我們太在乎現在的因緣,太在乎現在了!其實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
《楞嚴經》以水泡的思想,比喻說你是在大海裡面,我們過去生曾經造過什麼業力,然後這個業力去碰撞到石頭,然後創造一個水泡出來,這個水泡當然它會創造出來,它有一天也會消失掉。那麼我們太在乎現前的成敗得失,就忘掉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當然也就沒辦法去引導我們將往哪裡而去。
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將往哪裡而去了。
《楞嚴經》一再告訴我們:
我們從空性而來,這個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說,你本來有身心世界,你本來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你本來有一個很成功的事業,你本來是有的,然後你修空觀,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這個意思啦!
而是你本來是沒有的,它是從根本上去觀空:你本來是沒有的,是因緣把它創造出來的,是因為你一種業力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等到這個能量釋放完的時候,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人生是沒有開始的。這種觀念你沒辦法去體驗,你的心就一直在動,因為因緣會不斷地刺激你。
菩薩的安住是很重要的!
我們造了很多的業,所以我們才來投胎的,是這樣子的。
我們不是沒有事情就來投胎,不是!在座的諸位!
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心甘情願而來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而來,我們是由業力的推動而來的。
我們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業力這樣子推動——業力吹識入胞胎,就是業力一吹,你的神識就把你吹到你的父母親的父精母血里去投胎了。
所以我們是沒辦法做主的,我們是造了很多的業力,這個業力成熟了,就只好來投胎了,這表示我們人是做不了主的。
—淨界法師…

「佛號安住」的意思?
佛系, 淨界法師, 生命探索
什麼叫作「佛號安住」呢?
整個生命的改變來自於修習止觀,這個止叫五停心,四念處是觀。
淨土宗也有止觀,淨土宗的止觀叫作「都攝六根」…

阿難是誰?「阿難陀」
佛系, 淨界法師, 生命探索, 綜合資訊
阿難之名的意義與由來
阿難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難,全名是「阿難陀」,有歡喜、慶喜、無染之意…

楞嚴與淨土精華摘要002 顛倒想&真實想
佛系, 淨界法師當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牽動的,這就是「顛倒想」!-淨界法師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
我們剛剛講過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
《楞嚴經》講生滅心或者講妄想,這地方講顛倒想,這都是煩惱的根本。
我們解釋一下:
「顛倒想」我們又叫「妄想」,在《楞嚴經》的觀念,它第一個要你分別真妄。
我們這一念心,你要隨時知道你現在是安住在「妄想」還是安住在「真心」。
那麼怎麼知道什麼是真心跟妄想呢?
《楞嚴經》做出一個判斷的方法,什麼叫顛倒想?
想是沒有錯,人是應該有思想的,問題是不能落入「顛倒想」,
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
而我們的想法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
跟著感覺走這就是顛倒想,因為這個就會引生煩惱。
譬如:
…

活在不擁有裡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不擁有,不擁有,活在不擁有裡
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屬於我的,
萬物各是它們自己,
你最多只擁有你關於他們的故事。
太太是她自己,孩子是他自己,房子是它自己,錢是它自己,車子是它自己,每一樣存在都是它們自己,你無法擁有它們,你只能擁有你關於它們的故事。
“這是我太太,這是我小孩,這是我的車,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錢”,你可以說上一萬遍,但它們還是它們自己,它們不可能屬於你。你可以讓自己進入催眠,真的相信了那些是我的,但遲早你會醒來。
這是一顆清晰的心,這是一個清醒的世界,不可能再有混亂產生。混亂不存在於這個星球上,只存在於個人的心裡。
什麼都不擁有,你並沒有貧窮感、孤獨感,一顆清淨的心不產生那些。
產生那些的是一顆不淨的心,一些還未釐清的概念,一些朦朧的故事所生。
不擁有,不擁有,活在不擁有裡。
不擁有,但一點也不妨礙你創造有。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創造有,你只是集諸法,成一合相,讓他人欣然快樂而已。給他一個美夢,給自己一個好心情。
就像蓮花不掛任何一粒水珠,就像日月運行在天空,一個覺悟者在稠密的世界體會虛空,穿過繁花盛開的森林,身上沒著一片花瓣,沒沾一片樹葉。
但有一股香氣從他身上透出,就像一棵香樟樹在夏日的清晨所發出的那樣。
認識到你不擁有、不可能擁有、不會擁有、再也不能擁有是一種解脫,在那不擁有裡你有足夠的自由度,你穿行在物質世界,就像魚兒穿行在水裡。…



我們可以拒絕接受宗教、意識型態,以及各式各樣的智慧箴言,但是我們不能逃脫愛與同情的需要。|達賴喇嘛祈願文
佛系, 生命探索願我生生世世,從現在到永遠,
都是無所依靠者的保護人,迷路人的嚮導,汪洋渡海人的船舶,
過河人的橋,險者的庇護殿堂,黑暗中人的明燈,流浪著的收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