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牽涉一項叫做「愛因司貼浪效應」,也稱作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
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
是一種認知偏誤,是指人們傾向於繼續應用熟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即使存在其他的「更好的」或「更適合的」解決方法。
這個心理現象在1940年代被發現,並設計出許多心理實驗來加以驗證。
Einstellung是個德文單字,意為設定好的、安裝好的,也可以用來指一個人的態度。
對於定勢效應的研究,始於1940年代。
對於定勢效應,最有名的心理實驗,為Abraham S. Luchins在1942年設計的水罐實驗。
這個實驗,先放置三個水罐,要求被實驗者利用這三個罐子,去量出某個特定定量的水。
當被實驗者找出方法之後,改變這三個水罐的容量。
在改變容量之後,只需要使用其中兩個罐子就可以量出要求的水量。
但是實驗者經常會繼續使用原有的程序,以三個罐子互倒的方法,來量出要求的量。
在這種現象下,既定觀念或最先出現的念頭會阻礙你找到更好的想法或解答。
你可以把「愛因司貼浪」想像成安裝路障,那路障就是你一開始看事情的角度。
這種謬誤尤其容易出現在理科的學習上,因為有時你一開始的直覺會誤導方向。你在學習新知時,必須設法忘掉腦中既有的錯誤觀念。
問題是,你不光只需要重新訓練你出於自然反應冒出來的直覺──面對習題,你有時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你不得要領──你的思緒距離正確解答很遠,因為在專注模式中一個緊跟著一個的圓樁,阻礙了你的思緒大幅跳向解答所在的地方。
學習者在二十五分鐘內,專注在眼前的事項,完成後,再用五到十分鐘時間專心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