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怎麼才能解脫生命中的苦和業呢?
佛系, 聖嚴法師
怎麼才能解脫生命中的苦和業呢?
就是發願。
聖嚴師父說:「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是一種直下承擔」,「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
【我願】
從自身做起,從內心出發
在行為上時時刻刻
用感恩、感謝、感化、感動的心
認知天地萬物給我們的恩澤
在生活上隨時隨地
以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的行動
感念天地萬物給我們的包容
在生命學習的過程中
用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方法
來建設人間的淨土
遇到問題時
用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決心
承擔負責、累積經驗
給自己、給他人
永遠留一條生路
正需要人做而沒人做的事
就由我來學習著做吧
盡心盡力第一
不爭你我多少
【我願】
以利益他人,作為利益自己的方法
以止惡、行善
來關懷大地的環境
願人人的品質提昇
願淨土在人間實現
聖嚴法師…
認識生命的實相
人生智慧, 佛系, 生命探索
1.由生命的無奈、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轉變為生命的可愛、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很多人對生命的感受是負面的,認為生命是無奈的、受罪的,是一種負擔,這是不瞭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見。
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開悟成佛,成就法身慧命,只有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用我們這個色身(肉體的生命),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能達成修行的目的。
或許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只能到佛國淨土去修,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諸佛都是在人間修行成佛,不是以其他類別的眾生形態成佛。
因此,必須先要有人的身體之後,才能發心,發菩薩心,修菩薩道,然後成佛。所以說,生而為人是最可貴的。
2.生命的出生與死亡,關係密切,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無尊嚴,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嚴,又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
因此,生存並不麻煩可憐,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悽苦;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沒有尊嚴,那死亡有什麼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麼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得很有尊嚴,那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
3.生命的尊嚴,是從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目標之中來體驗和顯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
生命的尊嚴,可以從倫理的關係、社會的角度、歷史的判斷、哲學的理論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來確立。
下面是從佛教徒的立場來討論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1)生命的意義
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過去許過的願,一定要實踐承諾;過去造的業,必須要受報。因此,也可以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2)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確立的,而是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父母、夫妻、兒女,也可能是老師、學生等,都必須盡心盡力、盡自己的力量,用物質的、精神的種種能力,奉獻於身邊的少數人,乃至於社會、國家、全世界的多數人,而不求任何回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薩道。
(3)生命的目標
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來做為自己永恆的歸宿。
佛教徒是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給他人,把所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時要不斷發願,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做永無止盡的奉獻。
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不論人生是長是短,都是極有尊嚴的。
4.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
(1)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
所以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我會勸勉他們說:「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
」因為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貪生也沒有用。
(2)生與死息息相關。
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這並不是讓我們恐懼死亡,用死亡嚇唬大家,而是如果從小就知道死亡的事實,便能幫助我們智慧成長。
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就是發現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才促使他出家修行,最後得到大智慧,進而拯救全世界人類。
死亡何時會發生,沒有人知道;因此,知道它會來臨,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事實會在何時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為他算命,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辭去,財產分掉,等待死亡的來臨。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於是很後悔的來問我說:「師父啊!我應該要死怎麼沒死呢?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我說:「也許你做好事積了德,改變了死亡的時間。」
我利用這個機會勸他說:「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盡一天的責任及奉獻,不去管什麼時候會死,只要運用你寶貴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結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歲才去世。
法鼓文化 …